先看一段歷史:
春秋時,楚文王討伐申國,經過鄧國。鄧祈侯的三位外甥(都在朝為官)一同晉見國君,說:「將來滅亡申國的,一定是這傢伙。如果不早點採取行動,國君以後將噬臍莫及,此刻就是最好的機會。」鄧祈侯沒採納,楚文王伐申還軍時,就「順便」攻擊了鄧國。10年後,楚國再度攻打鄧國,鄧國滅亡。
然後看《東萊博議》(作者呂祖謙)對這段歷史的評論:(摘要)
保家衛國跟保養身體道理一樣:作息規律、飲食正常、遠離壞東西(菸酒?),那麼,氣候變化就不會讓我生病;行仁政、明賞罰、軍隊素練、邊防嚴密,那麼,鄰國再怎麼兇暴,也不能拿我國怎麼樣。…楚國雖然橫暴,可是楚國四周小國家很多,他會「柿子挑軟的吃」,為什麼要來攻打鄧國呢?如果鄧國自己不修內政、不睦外交、不固邊防,就算楚國不來攻打,其他諸侯也會來啊!
上述史例與史評,剛好拿來對應時事:巴拿馬與我斷交。
巴拿馬跟中華民國的邦交超過100年,事實上巴拿馬看盡中華民國的興衰:曾經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即使大陸淪陷,撤退到台灣,仍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後來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但台灣雖小,仍然擁有很多「世界第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只是蘇聯的附庸國。當然,今天的情況大不相同了,所以連巴拿馬都「拋棄」了老朋友。但是,我們憑著良心想一想,巴拿馬在日本幾乎要滅掉中國的時候,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時候,沒有拋棄中華民國; 在中華民國只剩21個邦交國的時候,它還在邦交國名單中——人家很夠意思啦!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