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揭開「乙骨文」的謎底:

我的兒子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天看他的功課,那個字寫得實在太#*%⊙◎●☆…了,當場衝出一句:「你寫這個是什麼字?」孩子毫不思索回一句:「我寫的是乙骨文。」言下之意,還比甲骨文好認一些!!!

嗯,這孩子有乃父之風,擅長抬槓、牽拖,所以沒有修理他。 

後來,在一次演講最後,有人發問:「文言文很難懂,有沒有接觸經典的更捷徑?」我當場脫口而出:「文言文總比甲骨文好認吧?」然後講了我兒子寫字的故事,說:「就當它(文言文)是乙骨文吧。」

我前一次說「我們失去了閱讀『乙骨文』的能力」,就是指現在多數人沒有耐心去「咀嚼」文言文。當然,文言文一點都不好「下嚥」,我的經驗就是「當故事讀」。 

說到閱讀古文,我一直都非常感謝我的大一國文老師黃啟方教授。他後來當過台大教務長、文學院院長,現在退而不休,仍在世新大學教課。可是當年他只是一位年輕講師,玉樹臨風,一表人才。班上女生上他的課,甚至有在台下看到獃掉的。男生常常蹺課,我不敢說全勤,但肯定卻不常蹺課。不是為了看他,是因為他蠻會說故事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從小就愛看故事書,從漫畫看到章回小說,可就不喜歡純文藝的小說。所以,公孫策非常、非常的「不文學」。

因為喜歡看故事書,所以以前念中小學時,開學拿到課本,總是最先打開歷史課本——那裡頭有故事嘛。可是,每學期最認真也就是那一次了。

直到高中時,在三民書店翻到一本「小冊子」。

那是已故薩孟武先生所著《水滸傳與中國社會》,頓時開啟了我的「歷史之窗」。

《水滸傳》從小少說也看了 5、6 遍,可是都就這麼看過去了。同情林沖被逼上梁山,可是從來沒想過「何以草料場的火燒不死林沖?」;也從未想過「林沖的地位何以在關勝之下?」。

對呀,林沖幾乎貫穿整本《水滸傳》,梁山泊大小戰役他幾乎無役不與。關勝只出現不到1/4,那憑什麼關勝排名在林沖前面?喔,原來是因為「關老爺」的民間聲望太高了,關勝插個隊,讀者也不會有太多意見。所以,儘管大家都認同「英雄不怕出身低」,出身高低還是重要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很久很久以前,公孫策還不叫公孫策,還在中國時報系領薪水。當時幾位差不多年紀的同事,包括周天瑞、南方朔、司馬文武、王健壯等,離開時報自立門戶,創辦「新新聞周刊」。

當時,他們跟我邀稿。可是,中國時報創辦人(已故)余紀忠先生親筆下條子:所有記者、編輯不准寫外稿。而這顯然是衝著新新聞而來。

怎麼辦?一邊是氣味相投的多年同事好朋友,一邊是老闆軍令如山。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筆名。可是單單用筆名還不夠,因為「文氣」已經定型,一定會被看出來。所以,要寫一個即使是老長官、老同事都看不出來的文體。

在此之前,我在報紙上寫過一篇特稿,用上了「說故事印證時事」的筆法:

那是台北市議會審查自來水費率調漲的新聞。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送到議會的費率結構是「4年平均費率」,也就是若依此費率結構,每一度自來水較當時現行水費調漲6.5元,4年後才得再做調整。媒體睜大眼睛看市議會如何「看緊人民荷包」。議會建設審查會的審查意見是「每度調整5.6元」,「砍」了9角,可是卻改成「3年平均費率」。

這不就是「朝三暮四」寓言故事的翻版嗎?於是我在新聞分析特稿當中,就說了朝三暮四的故事:《莊子‧齊物論‧狙公賦》,是說飼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每天早上配給3顆橡實,傍晚4顆。」猴子都不高興。於是狙公改口「早上4顆,傍晚3顆」,猴子就高興了。我拿這個故事評論市議會建設審查會,是拿市民當猴子。表面看是刪減0.9元,其實是3年後就要調整,根本沒有刪減。特稿登出來,第2天,市議會議決:以4年平均費率,每度調高5.6元。(註:芧,音「祝」,是一種堅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