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看選戰之六)

李世民為大唐開國的第一場勝仗——霍邑之戰。

李淵從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直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陝西西安,唐朝建國後稱為長安),由於天雨路難行,給了隋朝調動軍隊的時間,宋老生領二萬精兵進駐霍邑(今山西臨汾),扼守汾水峽谷南端出口,擋住了唐軍的進軍路線。

李淵兵糧未至,一度有意撤軍回晉陽,李世民苦諫,才召回原本已經出發的軍隊。然後採用誘敵方法,讓宋老生以為出現了「一舉擊潰叛軍」的機會,開城出戰。

霍邑城下,李淵與李建成(李淵長子)合陣於城東,李世民和柴紹(李淵女婿)列陣於城南。雙方於城東戰場先交鋒,戰事對唐軍不利,而李建成卻在此時墜馬,使得唐軍一時陷入紛亂,軍隊後撤有失控之虞。此時城南唐軍從側翼突擊,李世民和段志玄(後來凌煙閣繪像24功臣之一)身先士卒,李世民手刃數十人,兩把刀都砍出缺口,滿衣袖都是血,甩血再戰。一路衝殺穿透隋陣後,調頭殺回來,隋軍潰不成形,大軍棄械而走,宋老生陣亡。經此一戰勝利,唐軍進入關中平原,大興城已經無險可守,李淵順利進入大興,隔年就篡隋立唐。

等到唐太宗即位後,一次跟名將李靖討論《孫子兵法》,談到「奇正相生」。唐太宗問:「霍邑之戰,我軍敗退時,我領兵切斷宋老生軍的後路,才獲得勝利。那是正兵?還是奇兵?」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孫子兵法看選戰之五)

儘管「厭惡非藍即綠」的選民已經堪稱第一大黨,可是藍綠兩黨仍然主導正在進行的這場選戰,非屬藍綠政黨的候選人都標榜「第三選擇」,每個候選人都訴求「中間選民」,可是就看不到像樣的第三勢力。上星期的發展是,社民黨等三個小黨組成「綠社盟」,但其目標卻是——打破時代力量獨大壟斷!

時代力量其實還不夠看,哪談得上「獨大」?然而,三小黨卻是在嘗試與時代力量整合不成之後,才決定自行組成聯盟,以對抗時力「壟斷」非藍非綠選票市場。

坦白說,看到這種情形,根本已經可以斷言,時代力量格局太小,三小黨志氣太小,都不成氣候。而藍綠兩黨唯恐被小黨侵蝕,完全不思聯絡/整合,甚至完全沒有整合「同色政黨」(如民進黨對時力,國民黨對親新二黨)的意圖,也幾可斷言兩大黨土崩瓦解之日不遠矣!

《孫子兵法‧謀攻》: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謀,指的是戰略上就搶佔制高點,例如劉邦號召諸侯反項羽,打的是「項羽殺義帝(楚懷王),我們討伐罪人」,所以雖然漢軍力量不足,卻仍能一舉攻進彭城(項羽反攻,劉邦潰敗另有道理,此處不贅);伐兵,指的是政治/外交作戰不成,只好大動干戈;攻城,指的是鈍兵挫銳打圍城戰,曠日廢時且勞民傷財。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子兵法看選戰之四)

柯P透過網路海選產生的助選團對能不能打仗?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且看名將韓信的故事: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派韓信東征,韓信先打敗了魏國,劉邦命他繼續東進伐趙。

韓信大軍推進到太行山,探聽得知趙軍主帥成安君陳餘並未採納李左車「在井陘設伏殲滅漢軍」的建議,大喜,下令加速通過井陘,在井陘口停下來,派出一支騎兵特遣隊,每人攜帶漢軍紅旗數支,到趙營附近樹林中待命。等到天亮,派一萬人出井陘口,前往河邊建立陣地,趙軍在壁柵上看見,莫不大笑,因為背水結陣是兵法大忌。(請參考孫子〈行軍篇〉不贅)

等到水上軍結陣完成,韓信才大張旗鼓出井陘口,趙軍陳餘也開壁出戰。漢軍先佯敗,將軍旗、戰鼓故意遺留在戰場上,出戰的趙軍追擊,壁柵上的趙軍見獵心喜,通通跑出去搶奪旗鼓(得到敵軍旗鼓可以論功行賞)。這時,前晚派出的騎兵特遣隊迅速馳入趙軍營區,將壁柵上的趙國旗幟拔掉,換上漢軍紅旗。

戰場上這時情況陡變,漢軍佯敗退入水上軍,水上軍背水一戰,個個奮勇,擊退了追擊的趙軍,搶拾旗鼓的趙軍發現前方趙軍敗回,急忙轉身回營,抬頭一看,自己壘柵上赫然都是漢軍紅旗,以為已經淪陷,於是大亂潰敗,韓信一戰成功。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宋時,西北方的西夏是邊防一大威脅,鎮守渭州(州治在今甘肅平涼市)的曹瑋是開國大將曹彬的兒子,勇敢且多謀。當時西夏國主採用收買手段,收買方法卻不是「買過來」,而是「買回家」——宋軍由中原遠戍西北,軍心浮動,不少士兵收了錢就逃回中原家鄉。第一波收買之後,西夏才開始收買宋軍投誠(「買過來」比「買回家」貴很多),營官發現不對,向曹瑋報告,曹瑋正在下棋,頭都不抬,說:「沒事,那些都是我派去的間諜。」結果,這句似乎無心之話傳到西夏,那些逃到西夏投誠的宋軍都被抓了起來。

然後,曹瑋開始反擊。他赦免一名死囚,要他吞下蠟丸,剃光頭髮,前往西夏某城探聽情報。這名間諜才過邊界就被識破逮捕,並且供出「我吞了蠟丸」。等到蠟丸排出,剖開一看,卻是曹瑋跟某城駐防將領的私函,那名西夏將領就被宰了,到死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是《孫子兵法》第13篇〈用間〉中提到的「死間」:死間的型態很多,由死士偽裝投靠敵營/傳遞假情報,雖死而不透露,是一種;被利用而自己不知,最後實情揭發而被殺,是一種;被收買去幹反間的事情,卻以為「沒事,不會死」,又是一種情形。

選戰進行中,各種真假滿天飛,有了社群媒體以後,各種情報更如虎添翼——如同天外飛來,而且是光速到達!然而,上述故事中的「買回家」與「蠟丸計」卻可以在現今的法律之下,非常篤定能夠讓己方候選人當選:

設法(方法很多,不及備載)讓一位對手陣營的助選幹部「幫對手買票」!依照現行法律與法院已經定讞的判例(此處不贅),只要是某候選人的助選幹部幫候選人買票,即使候選人本人不知情,同樣認定那位候選人「當選無效」,並依法由次高票遞補當選。

也就是說,只要是一對一的選舉,甚至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抓到」一個這種「蠟丸」,對手就當選無效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時,句踐復國的關鍵一戰:吳、越兩軍隔江布陣,入夜後,句踐下令左右二軍都做出渡江的假動作。古時候打仗,「晝戰多旌旗,夜戰多火鼓」,也就是白天以旌旗指揮軍隊進攻方向,夜間就用火光與鼓聲指揮。句踐下令,只准鳴鼓,不點火炬,其實根本沒有進攻動作。吳軍則一分為二,滿懷希望等著越軍進入圈套,但其實是自己已經入了越軍的圈套。句踐估計吳軍已經分兵,下令中軍六千人銜枚(口中咬根筷子,不得出聲)渡河,直攻吳軍空虛的大本營。吳軍大本營情況危急,急召派出的軍隊回營救援。這時,越軍左右二軍才渡河追擊,吳軍於是大敗。

這是兵法家經常用來註解孫子兵法「倍則分之」一句的實戰例子。孫子原文是:

《孫子兵法‧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拘泥兵法條文的將領對這一段常見拿敵我雙方實際兵力相比來決定該採什麼戰術,是要「圍」呢?還是「攻」呢?但事實上,孫子這一段說的是「對敵作戰盡可能形成局部優勢」,也就是儘量減低我方的傷亡代價。簡單說,無論本身兵力居於多大優勢(甚至敵我勢均),都要做「分」的動作:促成敵方分兵,讓我軍擁有局部優勢(如前述故事);我方主動分兵,奇正相生讓敵方捉摸不著。

然而,「倍則分之」用在今年選戰,剛好是柯文哲的最高戰術指導原則。

柯文哲的不利在於受到藍綠夾擊,但事實上柯文哲是現任市長,擁有主場優勢。易言之,柯文哲若陷入兩面作戰,就是自己「倍而分兵」,難以取得局部優勢;但若能促成敵營分裂,主場優勢就會顯現。說得更明白些:柯文哲的立場定位,在「統獨光譜」上,居於藍綠之間,很容易成為任何一方選民(在做棄保時)要「保」的對象。本文前一篇(編號001)說「姚文智的首要課題在不讓綠營選民棄保」,其實就點明了「柯文哲是棄保效應的受益者」。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時,伍子胥為了報楚王殺他父兄之仇,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公子光發動政變刺殺吳王僚。

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他有爭霸天下的雄心,可是他對伍子胥極力鼓吹伐楚,卻遲遲不能決定。

伍子胥瞭解吳王闔閭的顧慮:楚國大,吳國小,伐楚萬一不勝,很可能招致滅國之禍。於是,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一位兵法奇才——齊國人孫武。

根據史記記載,孫武為吳王闔閭撰寫兵法,每寫成一篇,就進呈一篇,一共進呈了十三篇,後人稱之為「孫子兵法十三篇」。

也就是說,孫武其實是向吳王闔閭提出了一個「必勝楚國」的提案(proposal),分為13個單元。雖然13篇各有主題,但是孫武的提案目標卻只有一個,就是說服吳王闔閭:放心交給我,我保證打贏。

民進黨提名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的首要課題也就在這裡:如何說服民進黨的支持者,「我會贏,把選票交給我」。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文是為商周出版《簡明大歷史》寫的推薦文

「地球為何受到生命垂青」,這句話重擊了我的腦袋,突然發現自己過去是如何的「短視」,於此同時,又有了更多領悟。

在此之前,我為一群創業青年開了一個課程,講如何從歷史中尋求借鑑,以因應新的巨變時代。最初我從春秋戰國講起;一年後再講,從新石器時代講起;兩年後為新學員講之前課程的精華,從人類如何在地球上勝出講起——我以為自己已經夠「遠視」了,卻在一讀到本書時,如受當頭棒喝。

最前面那句話就在出版社給我的內容介紹第一段,所謂「棒喝」,是我頓悟「不是地球孕育了生命,而是生命垂青地球」。關於這一點,我會另做生物學方面的引申,不在此處生枝節。而本書予我最大心得有兩點:

一是瀰因(meme)概念,這個概念說明了,人類之所以能主宰這個地球,不單是生物學的因素,還有相對於基因的理由,而能對抗「天擇」。(書中對瀰因的定義與作用有詳細陳述)

另一是「看見」的強大力量。地球史上的「寒武紀大爆炸」,出現了長眼睛的動物,從此開創了全新的生存法則,大大增強了生存競爭力。而人類能夠在所有長眼睛的「現代化動物」中勝出,「直立」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直立大大擴張了「視野」,增強了人類的競爭力,而視野其實正是後來各個文明或國家能夠在人類社會勝出的重要因素。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點名中國跟俄羅斯是「經濟侵略」,但是美國事實上沒有太多「武器」可以抵擋。情況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正在帶動新一波的全球化,而這一次中國扮演的是領先者,而非被欺凌者。

所謂「新四大發明」是相對於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羅盤(指南針)、火藥。最早先,是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而造紙術是活字印刷的必要條件,故一併傳入。印刷術讓每個歐洲家庭都能擁有自己的聖經,於是引發宗教革命,解放了中世紀以來的天主教桎梏。思想解放後,科學勃興,促成工業革命,而有了動力機械。另一方面,羅盤使得航海術大進,加上動力機械與槍砲(火藥的貢獻),就成了船堅砲利。亞洲、非洲、美洲當年都受到船堅砲利的霸凌—這是上一波全球化。

當前正在展開的新一波全球化,能量來源是數位科技,數位革命正在顛覆人類社會的所有舊秩序。雖然數位科技起自西方(主要是美國),但是最近幾年的重大變化,卻都是中國的「後發優勢」造成,也就是所謂「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MoBike)與網購(O2O)。

講起來,這四樣事物都不是「中國原生」,但都是在中國發揚光大之後,開始對世界造成影響—剛好跟前一波相反的是,那一次,「中國原生」卻造成中國的災難;這一次,「美國原生」會不會造成美國的災難,還看不出來,可是美國人早就在高喊「中國威脅論」。

不要將「中國威脅論」視為西方人見不得中國好,事實上,他們務實的了解到,這「新四大發明」正是這一波全球化的「掠奪工具」,而中國目前佔了上風。

形成全球化的三大要素:科技大躍進、知識大爆發、距離大拉近,這三樣事物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最巨大改變,在於「交易」,而「新四大發明」正影響了當前的交易行為。從本質上分析,每一次全球化其實都是「市場單一化」的過程,而市場單一化的手段必然是「瓜分」—瓜分土地、瓜分資源、瓜分市場。而瓜分需要武器,上一波全球化的瓜分武器是「船堅砲利」,這一波則是「貨幣」。貨幣的本質其實是「信用」,包括支付寶、MoBike、O2O,莫不都建築在「信用」上面—中國在這些事物上面,目前居於領先地位。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超級大的變局,巨變時代的原動力是鐵工具的廣泛應用,於是形成了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最終結束了城邦政治,形成了統一帝國。這一段過程〈春秋+戰國〉時間長達4、5百年,即使是當代優秀分子也未必察覺到這個變化。只有最最頂尖的變局領導人,例如管仲,才會察覺到時代變了,同時還能做出適應新時代的改革,其影響甚至直到今天。

管仲做了什麼改革?他建立了「士農工商」的社會分類制度。

管仲之前是周公訂的制度:社會分成貴族與庶民兩個階級。貴族分為卿、大夫、士三級;庶民幾乎全為農民,行井田制度,每8戶構成一個生產單位。

鐵工具的發明,使得每一戶〈甚至個人〉可以成為一個生產單位,在私有財產的強大驅動力衝擊之下,井田制度不再適用。同時,人類社會的生活內容漸漸豐富起來,工匠和商人應運而生。

井田制度瓦解使得「公家」〈諸侯國君皆稱公〉財源減少,加上貴族階級代代繁衍,收來的田租愈形拮据,使得為數最多的「士」階級生活陷入困境。

士」是周朝的最主要兵源,在銅兵器時代,由於武器原料有限,當兵打仗是「士」的特權之一。一旦士階級生活發生問題,如果當時的「士」和今天歐洲年輕人一樣,群起示威,要求政府給工作、給食物,那個政府也會和英國、法國、西班牙政府一樣焦頭爛額。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慶富案打從頭我就提出,「絕對不可以只下台一個銀行董事長就含糊交代」,看來是我過慮了,案子順藤摸瓜到現在,眼看難以善了,蔡政府昨天做出「大動作」:一口氣換了3位公股行庫董事長,報紙標題是「為慶富案止血」,卻不禁令人搖頭嘆氣:這些人真的以為這樣就可以「止血」了嗎?

整個慶富案,讓我想起三則跟貓頭鷹有關的寓言:

第一個寓言出自《說苑》:

一隻梟(貓頭鷹)遇到一隻鳩(鳴聲「咕咕」,外國稱布榖鳥),鳩問:「你要去哪呀?」梟說:「我要搬去東方。」

鳩問:「為什麼要搬家呢?」梟說:「鄉人都不喜歡我的叫聲,所以我要搬去東方。」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