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稱讚孔子:「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孟子對「集大成」的定義是「始終條理」,而「詩三百」則是孔子幾項集大成作為中的代表作。

《詩經》是古代經典,但詩的源頭其實是民風歌謠——周天子的太師(樂官)派人到各地去採集民間歌謠,採集回來以後,由太師整理成詩歌。有旋律、有節奏、字數均齊、韻腳調協,並且以琴瑟鐘鼓伴奏,於是超越了民歌的抒情層次,也超越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層次,可以登廟堂之上了。

到孔子的時候,這樣的詩歌有三千多首,唱不完也記不全,且只有少部分會經常被唱到,那就有失散、失傳的危險。孔子做了一件事,將三千首刪減、整理成為305首(取其大數稱「詩三百」),同時將這305首「條理」成國風、小雅、大雅、頌四大部分。國風就是各諸侯國的土風詩歌;雅是宮廷朝會或宴會的詩歌(其中少部分是民歌,多數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則是宗廟祭典的音樂。

除了條理化之外,孔子還採取了「斷章取義」的方法,藉《詩》來教育學生,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本說的是治玉,孔子將之引申到做學問上頭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原本是歌詠美人天生麗質,孔子將末句引申為「素以成章」,也就是學習以提升氣質。

而這正是孟子說孔子「聖之時者」的意思所在:春秋是一個知識爆發的時代,庶民開始被允許讀書,孔子開風氣之先「有教無類」。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易言之,《詩經》是歌謠、音樂,也是文學、歷史、地理、博物,甚至是時事評論與社會學、品德課,也就是一部萬用教材。於是庶民琅琅上口的詩歌,乃成為絕佳啟蒙教材,而前人流傳下來的歌謠,於焉注入了時代生命。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拙作《大對決》的一章,刊載於此以補充日前去梯言專欄(英布後來為何失敗)

該篇專欄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376002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fbclid=IwAR2VGRGqheGJVDEgOWIyWlzHMaMVjH2DMuKFlgwXIikywzct_yNQSFJ24TA

英布初起兵時,對將領說:「皇上年紀大了,不可能親自前來。諸將中我只忌憚韓信與彭越,這兩人都已死,其他人都不夠看!」

劉邦要擬訂征討英布的戰略,為此向諸將徵詢意見。諸將異口同聲:「出動大軍,坑殺那小子,他有什麼能耐?」可是劉邦心理明白他們都不是英布的對手,為此悶悶不樂。

夏侯嬰門下有一位門客是前楚國令尹,曾對夏侯嬰說:「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同功一體(背景相同,功勞也相同),當然會產生疑慮,擔心災禍即將臨頭,所以造反是當然的。」

夏侯嬰乃向劉邦推荐:「我的門下有一位前楚國令尹薛公,他對英布很有瞭解,可以問問他意見。」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之17

賴清德對上韓國瑜是「兩個令狐沖直球對決」?雖然這個話題只能當花邊新聞看,無關總統大選勝負。可是賴、韓兩人都自比「令狐沖」,卻是樁有意思的事情。

看過金庸《笑傲江湖》的,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喜歡令狐沖嗎?

令狐沖放蕩不羈、交友不慎、感情無節,而且隨時隨地惹麻煩。如果你的同窗/同事當中有這樣一個角色,我猜你會跟他保持距離,不太可能跟他「肝膽相照」,因為你不是「田伯光/儀琳」那種角色。簡單說,令狐沖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傢伙,跟他太接近的話,搞不好會被他連累。

可是,金庸迷卻都喜歡令狐沖,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岳不羣和左冷禪實在太令人討厭了,而令狐沖正好反襯出這兩人的邪惡面目,且這種「討厭A因此喜歡他的對比B」,正好是台灣的選舉特色之一。更由於政壇太多「左冷禪/岳不羣」,所以賴清德和韓國瑜都說自己像「令狐沖」——他倆當然很清楚選民喜歡什麼角色。除此之外,《笑傲江湖》書中還有一個跟當前選舉新聞若合符節的橋段: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年前為一本書「國民黨不想提,共產黨不願談的中國近代史」寫的導讀,為了7月要擔任一個青年參訪廣東團的隨行老師,找出來分享一下

初讀本書,猶如挨了一記當頭棒喝,讀過一半卻有豁然開朗之感。簡單說,由於閱讀本書,我對於國共由合作到決裂那一段歷史,有了全新的觀察角度。全新的另一個意思是「成長空間仍大」,所以,出版社邀我寫一篇導讀,我寧願稱本文為「心得分享」。

所謂「全新的觀察角度」,是我想跟讀者分享的第一個心得:「鳥瞰」那一段歷史。

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反共教育,所有的認識就是「一切都是國民黨的功勞,共產黨始終是破壞份子」。後來,兩岸形勢丕變,動員戡亂停止,大量「共匪說法」湧至,於是對那一段歷史不再是一維思考,而有了二維思考。而本書是日本學者(非當時參與的客觀第三方)採納大量俄文資料(國際共產黨是當時深入參與的第三方)寫成,於是對之前的二維思考形成了鳥瞰效果,對於當時發生的實際情況,乃能有立體的認識,這是我以「當頭棒喝後的豁然開朗」形容閱讀此書的原因。

當然,本書因為採納了大量的俄文資料,不免過於強調國際共產黨中央對當時中國局勢的影響力。對我而言,由於前述的「二維思考」久著於心,受影響不大。可是對於年輕的讀者,誠心建議在這一點上要有點「戒心」。因為畢竟國際共產黨是「外人」,在當時那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年代,只可能間接用力,不太可能成為決定性力量。

其次要跟讀者分享的心得,是重新認識孫文。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6

柯文哲去了一趟美國,沒見到什麼像樣的官員,跟智庫與學者進行了一些討論,最後只提出「親美友中」四個字。容我直言,這四個自其實是從李登輝時代結束動員戡亂以來,一直在執行的路線,直到蔡英文執政才停止「友中」。也就是說,親美立場不變,在兩岸關係上,柯文哲等於用「友中」來替代「兩岸一家親」——只怕不但美國方面「會更想知道細節」,北京大概也想知道他「葫蘆裡賣什麼藥」。

事實上,台灣夾在美中兩強之間,想要左右逢源固然不易,想要拉一邊打一邊更是幼稚想法。簡單說,強國打的是自己的算盤,幫你忙肯定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是有自己的算計。

這個道理,金庸早就看透了,且看他在小說中怎麼寫:

《天龍八部》的最後高潮:契丹騎兵包圍江湖群豪,少林寺羅漢陣和丐幫打狗陣都不是對手,正在危急之時,突然間遼軍陣中鑼聲急響,竟然鳴金退兵,……卻聽得遼軍陣後喊聲大振,又見塵沙飛揚,竟是另有軍馬襲擊遼軍背後,……蕭峰躍上馬背,向遼軍陣後瞧去,只見一面面白旗瞧揚,箭如驟雨,遼兵紛紛落馬……原來是女真騎兵趕來救援。

煙塵之中,一群群女真人或赤裸上身、或身披獸皮,乘馬衝殺而來,弩箭嗤嗤射出,當者披靡。……中原群豪見這群番人來去如風,剽悍絕倫,均想:「這群番人比遼狗還要厲害。幸虧他們是喬幫主的朋友,否則可真不好惹!」……(少林寺高僧)玄渡又道:「看來女真人倒能對付得了遼兵,將來大宋如和女真人聯手,南北夾攻,或許能令契丹鐵騎不敢南下。」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5

國民黨徵召韓國瑜參選2020年總統,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看來已經接近實現,剩下的只是技術問題而已。

如此形勢對於計畫已久的朱立倫和王金平,真叫「情何以堪」,而如此場景卻跟金庸《》裡的「珍瓏棋會」相映成趣。

小說裡,先是群豪看到段譽和蘇星河坐在圍棋盤前,但其實不是二人對奕,而是蘇星河讓段譽解一個「珍瓏」—珍瓏就是圍棋高手設計的難題。而那個珍瓏是蘇星河和丁春秋的師傅無崖子所設計,誰解開就能得其真傳,並成為逍遙派掌門。

段譽解不開,斂手認輸。

接著慕容復和鳩摩智上場,鳩摩智其實是胡攪,卻一口咬定:「這個棋局無人能解,乃是用來作弄人的。」可是他接著對慕容復說:「慕容公子,你連我在邊角上的糾纏也擺脫不了,還想逐鹿中原麼?」說得慕容復心頭一震,百感交集,心想:「我慕容氏天命以盡,一切枉費心機,…時也命也,夫復何言!」再被丁春秋以攝心術偷襲,差點拔劍自刎。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4

賴清德慷慨赴義,角逐2020年大選黨內提名。他是以戰逼和,還是會ㄍㄧㄥ到最後?如果民進黨也出現兩個太陽,跟國民黨就是一個德行了!

在黨中央確定「徵召韓國瑜領表」之前的國民黨,可能是前年黨主席選舉以來,最不團結的時刻,跟去年此時(九合一選舉剛啟動)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差別在於:選舉的標的不同,且政治氣候變化很大。九合一是選縣市長、議員、鄉鎮長等,這次是選的是總統。而由於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國民黨大勝,幾個老太陽都跳出來發光發熱,以為大家都忘了四年前此時——同樣這幾位,卻都畏縮怯戰。

如此場景,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曾經安排過,但是大家或許從來沒注意過那個「一點都不重要」的小節:

(丐幫集會)掌缽龍頭說:「…近一年來,魔教的眾魔頭在各路起事,淮泗一帶有韓山童、朱元璋,兩湖一帶有徐壽輝等人,連敗元兵,佔了不少地方,可說頗成氣候。假若真給他們成了大事,逐出韃子,得了天下,那時候本幫數十萬弟兄,可都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3

《射雕英雄傳》有一條非主軸的情節「支線」:武穆遺書。從第一回開始,金國的趙王完顏洪烈低調化名到南宋,想要竊取武穆遺書,破解岳飛的兵法,認為那樣就可以平滅南宋,一統中國。

小說中的曲折情節不贅述,本文的論點是:完顏洪烈搞錯重點了,重點在岳飛,而不是岳飛的兵法。

先說岳飛的兵法。岳飛曾經三次投軍,前兩次都無結果,第三次,也就是岳母在岳飛背上刺字「盡忠報國」那一次,他以低階軍官建立奇功,於是得到宗澤的另眼相看。宗澤召見岳飛,對他說:「你確實智勇兼備,跟古代良將相較亦不遜色,可是你太喜歡野戰。野戰的風險很高,不是萬全之計。」於是要傳授岳飛「陣圖之學」。岳飛翻閱一遍,對宗澤說:「這些都是從前人用過的(成功)戰術。所謂『陣而後戰』是兵法的常態,但是臨敵對戰不能拘泥成法,必須隨機應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耳!」宗澤對這番說法點頭嘉許。

相傳岳飛有一部「武穆兵法」(完顏洪烈苦苦尋覓的武穆遺書即源於此),可是真正流傳下來卻就只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8個字而已。然而,所謂「存乎一心」不僅僅是臨陣靈活運用的意思,岳飛發明了中國戰史上最早的「散兵戰術」,才是「一心」的最高表現:大軍散出去仍能收得回來。

冷兵器時代,步兵講求集中,騎兵講求機動。然而在宋朝對抗金國的時代,宋軍的步兵遭女真騎兵一衝就四散奔逃,潰不成軍。對此,岳飛發明了散兵戰術,步兵遇到女真騎兵時,可以散開後復合再戰,這也是金人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原因之一——岳家軍打不散。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2

《射雕英雄傳》裡創造了一個非典的武林爭霸模式:華山論劍。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南帝段智興(一燈大師)、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等當世五大絕頂高手齊集華山,比試誰的武功最高,當然每個人都想「獨攬天下第一」。可是華山論劍跟其他武俠小說中「爭奪武林盟主」的不同處,卻在五位絕世高手都有一個共識:贏的人得到「九陰真經」。

先說一個非金庸武俠的寓言,出自《列子‧湯問》:

古時候有一個神箭手甘蠅,只要出手必定「獸伏鳥下」(走獸伏倒,飛鳥落地)。他收了一個徒弟飛衛,勤學苦練,箭術超過了老師。之後有一個人名叫紀昌跟飛衛學射箭,飛衛教紀昌「先學不眨眼的功夫」,紀昌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盯著飛梭兩年,直到用錐尖刺他的眼皮也不會眨眼;然後飛衛再教他「把小的看大,把細微的看顯著」,紀昌用牛毛懸著虱子苦練眼力,三年後可以將虱子看得跟車輪一樣大;然後飛衛教他選弓選箭,一箭射去,可以穿透虱子卻不弄斷牛毛——終於盡得飛衛真傳。

紀昌心想:「天下只有師父的箭術贏我,如果能殺了他,我就天下第一了。」終於有一天,師徒兩人在野外對決,互相朝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一支支都在空中相撞而掉在地上。終於,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有一支。紀昌向師父射去,飛衛在危急之下,舉起荊棘刺對準射來的劍,一樣尖端相撞而落地。

然後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師徒二人扔下弓相擁而泣,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箭術傳給他人,並在皮膚上刻畫印記,以為警惕。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11

《射雕英雄傳》一開場,藉著說書人張十五之口,將讀者帶入南宋抗金的歷史場景。金庸更透過張十五之口,一語直指要害:「……金兵又有那一日不想過來?只是他來與不來,拿主意的卻不是金國,而是臨安的大宋朝廷。」張十五接著說明箇中邏輯:「……我大宋北方這半壁江山,是當年徽宗、欽宗、高宗他父子三人奉送給金人的。這三個皇帝任用奸臣……今後朝廷倘若仍是任用奸臣,那就是跪在地下請金兵駕到,他又如何不來?」

我們讀歷史,看過三千年朝代更迭,天下分分合合,如果拿他當故事書看,固無不可,如果要就中學得興亡盛衰的道理,則要把握住四個觀察要點:

興亡看氣運,盛衰看革新,分合看人才,成敗看決策

金庸真是了不起,前述張十五那短短一番話,已經包含了這四點當中的三點:北宋氣運已盡,等於將江山奉送給金人,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朝廷若不能任用人才,改革朝政,就還是「奉送給金人」,兩國交鋒的決策雖關係一時成敗,卻非興亡盛衰的根本。

金庸這個歷史觀,在《碧血劍》也一再出現:例如附錄〈袁崇煥評傳〉就提出,魏忠賢害死了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大臣,又害死了不肯任他需索的遼東經略熊廷弼——等於明朝將江山奉送給大金(清朝)。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