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是拙作《大對決》的一章,刊載於此以補充日前去梯言專欄(英布後來為何失敗)
英布初起兵時,對將領說:「皇上年紀大了,不可能親自前來。諸將中我只忌憚韓信與彭越,這兩人都已死,其他人都不夠看!」
劉邦要擬訂征討英布的戰略,為此向諸將徵詢意見。諸將異口同聲:「出動大軍,坑殺那小子,他有什麼能耐?」可是劉邦心理明白他們都不是英布的對手,為此悶悶不樂。
夏侯嬰門下有一位門客是前楚國令尹,曾對夏侯嬰說:「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同功一體(背景相同,功勞也相同),當然會產生疑慮,擔心災禍即將臨頭,所以造反是當然的。」
夏侯嬰乃向劉邦推荐:「我的門下有一位前楚國令尹薛公,他對英布很有瞭解,可以問問他意見。」
劉邦接見薛公。薛公說:「英布造反不足為怪。如果他採取上計,則太行山以東將非漢所有;若出中計,則勝敗未可知;若出下計,陛下可以高枕無憂。」
劉邦問:「何謂上計?」
薛公說:「英布向東攻吳國,向西攻楚國,再進取齊、魯。然後向燕、趙發出號召文告,要他們各自固守疆域。那樣的話,太行山以東就不再屬於大漢帝國了。」
「何謂中計?」
「向東取吳,向西取楚,進軍韓、魏(中原),據有敖倉之栗、阻塞成皋之險(也就是回到楚漢相爭的情勢)。那樣的話,勝負未定。」
「何謂下計?」
「向東攻吳,向西取下蔡,將重寶移置越地(大後方),自己則回到長沙。那樣的話,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那你研判英布會採取哪一計?」
「他會採取下計。」
「為什麼不用上、中計,而用下計?」
薛公說:「英布出身酈山徒,他的一切作為都是為自己,不是為百姓、也不為後代子孫著想,所以只可能採取下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