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朱一貴住在「羅漢內門」,也就是現在高雄市內門區,而現在的旗山,當時稱做羅漢外門。

有「台灣孔子」之稱的沈光文當年因作詩譏諷鄭經,幾遭不測,喬裝為和尚逃到這個平埔族居地,一說「羅漢」的名稱即因此而來。而羅漢內門、外門成為當時(明鄭到清治初期)士人避禍的所在,會出現朱一貴這種英雄人物,自有其人文背景。

朱一貴飼鴨為生,別人趕鴨子,鴨子聒噪散走;朱一貴有本事讓鴨子「排陣行動」,鄉人認為那是一種「天授」,乃稱他為「鴨母王」。

天地會的頭目黃殿、李勇等,聽說有這一位「鴨母王」,就去拜訪朱一貴,邀請他共舉大事。朱一貴原本就是一個任俠好義的角色,慨然答應,且因為他姓朱,對心向故國(明朝)的老百姓有號召力,於是被推為「中興大將軍」,初起事時,只有八十餘人。

義幟一舉,南路(台南府城以南地區)紛紛響應,幾天內就打到了岡山,距離府城只有30里。這時,下淡水(今高屏溪)的粵幫首領杜君英父子也聚眾響應。而清軍游擊周應龍犯了一個大錯,懸賞「殺朱一貴黨人者」,平埔族因此濫殺鄉民去領賞,使得各地村莊無不擁械自保,甚至加入起義軍。於是,朱一貴的部眾一下子膨脹到30萬人,攻進了台南府城。四月十九日起義,5月初一進府城,才短短10幾天!

五月初四 ,眾人促擁下,朱一貴登基,國號「大明」,建元「永和」,各地戲班子的戲服通通集中到府城,民間歌謠:「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核電辯論,我有一個體認:核電問題要考慮的面向實在太多了。之前我曾經在不同的刊物、不同的專欄,針對核電的不同特定問題提出論點,可是專欄是有字數限制的,我的觀點與立場很可能會被斷章取義或誤讀。因此,我只能用這個無字數限制的園地,做一次多面向的陳述。

首先說「電」

我們都知道生命三要素:日光、空氣、水。可是對現代人而言,必須多加一項「電」

有人可以活在沒有電的環境中嗎?這個世界上或許有,但是在台灣肯定沒有。

逆向思考一下:如果任何人可以過沒有電的生活,那也就沒有核電問題了。

當然,電還沒有發明以前,人類也活了幾萬年,有歷史的紀錄也有34千年。但是,正如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以後,人類不可能回石器時代生活,有動力機械以後,人類不可能回到獸力時代一樣,現代人不可能回到沒有電的時代。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書店街的標竿一向是台北市的重慶南路,最盛時期有100家書店,外加騎樓下無以計數的書攤。這些年逐漸沒落,只剩下20家,上個月又一口氣關掉4家,因而激起一小波嗟嘆之聲,但旋歸平靜。

 台北市政府商業處表示要「輔導業者、建立特色」,我看了直搖頭-把書店街當一般商業輔導,那不是「倩鬼拿藥單」嗎?它就是被世俗商業打垮的呀!我並非責怪「唯利是圖」,事實上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但書店街確實是不敵商業利益而沒落,這一點無可否認。

 主要的「殺手」是房價:店租數十年來持續漲,如今一間店面租金20萬元,賣書的營業額怎麼負擔得起?而賣書的營業額持續下降,又跟住宅房價上漲間接有關——屋子裡留給書架的空間愈來愈少,於是,有限的書架就堆不下書籍,當然就不買書了。至於紙本書不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影音媒體成為主流,紙本完全不是對手——但這是潮流趨勢,擋不住的,輔導也沒用。

 簡單回溯一下媒體的發展過程:最早當然只能口傳,文字的發明是第一次文明大躍進,當時的媒體是用刀在甲骨、泥板、陶器、銅板上刻寫;筆的發明是第二次大躍進,書寫在絲絹、羊皮、紙張上頭;印刷術是第三次大躍進,其影響一直到現代社會;電的廣為運用是第四次大躍進,影音媒體漸漸將紙本擠壓剩下極小的空間,這也是重慶南路書店街沒落的主要原因。

 現在正在進行的是第五次大躍進:數位化。數位化不會消滅影音媒體,反而是知識的救星,因為當下的影音媒體最強勢是電視,而電視是淺薄的,數位化可以容納更充實的知識,因為它包括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可以數位化的元素。這裡我不擬討論數位化知識(資訊)的媒體/瀏覽器,那應該接近哈利波特小說中的「魔法書」,但卻是另一個題目,與本文無關。

 本文的重點在於,面對一場巨變,以及巨變帶來的衝擊乃至動亂,該如何因應。重慶南路直接面對了這場文明進步的巨變,絕大多數的書店禁不住衝擊而拉下鐵門,或變身咖啡廳、麵包店,台北市政府所謂「輔導」,難道是想重建書店街嗎?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原本想要回覆「草泥信長岐阜」的迴響,可是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於是寫成了這一篇文章。

句踐在歷史上的評價確實不高,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說他「長頸鳥喙,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加上「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名言,句踐於是被蓋棺論定,就是一個殘忍、忘恩負義、而且未達目的不則手段的角色。

以前小學課本為什麼要推崇「句踐復國」?當然是因為當時的基本國策是要反攻大陸。別忘了還有「少康中興」,只要「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行了,是吧?

然而,「臥薪嘗膽」卻始終成為千百年來的勵志典範,教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句踐是個負面角色與句踐能夠忍人所不能忍遂致成功,是應當分開來看待的。這又跟「不以人廢言」的道理相通。

話說回來,夫差卻不是一個值得效法的對象,他的歷史形象是霸氣的沒錯,「多情」則是連續劇的安排。(廣告時間:張大春新近寫了一個劇本「西施」,對夫差的角色如何詮釋,我沒問,請大家拭目以待吧)夫差為闔閭報了仇,而且實際完成了稱霸(晉定公有承認),可是史家仍然推崇闔閭而貶抑夫差。只因為闔閭攻進郢都,幾乎滅了楚國;而夫差的結局卻是身死國滅。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MAKIYO事件幾乎佔領了所有媒體版面,想不看都不行。

當然我也想知道當時真相究竟如何,可是這個事件讓我感到不吐不快的一點是:包括我們每一個看電視的人,其實大家都有責任,責任重一點的,甚至可以說是「幫凶」。

這麼說,是有感於「MAKIYO為什麼會以『愛喝酒』,甚至以『喝酒後的種種行為』為榮?」甚至成為模仿對象,成為「幫主」。

答案其實很簡單且明顯:因為電視上的綜藝節目鼓勵她大談酒後的「不羈」行為,而節目為什麼要鼓勵?因為每次談這些,收視率就升高,廣告就來了。而收視率為什麼提高?當然是因為觀眾愛看嘛。

請別說「我不看綜藝節目,所以我沒有責任」,因為那只能說你(包括我)的責任比較輕而已。不看綜藝八卦的,很可能愛看政治八卦,總之,每個人都愛聽、愛看秘辛。而台灣當前的電視節目,真是做不出好節目來,只能在這一方面比辣、比悍、比敢、比衝。而我們這些「逆來順受」慣了的電視消費者,卻從不出聲要求,乃至仍然每天拿著遙控器「巡邏」,讓「收視率調查器」誤以為大家都很愛看這些節目。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北韓(朝鮮)獨裁者金正日去世,指定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金正恩年紀還不到30歲。西方媒體分析多有認為「接班基礎可能不穩」者,並且言之鑿鑿「端看姑丈張成澤上將態度如何」。

我不瞭解北韓政情,不敢說金正恩一定就可以穩定接班,可是我認為西方媒體太過一廂情願。(甚至以陰謀論的角度,不排除是為了製造刺殺與軍事政變提供合理化基礎,預先塑造國際間的印象)

東方模式的「攝政王篡位」,通常發生在「小皇帝」,已經成年的年輕皇帝非但鮮少被篡位,甚至是前朝老臣的剋星。反而前朝老臣如果沒有太后的保護,往往下場都很慘。

「少主」為什麼不喜歡前朝老臣?因為老臣喜歡言必稱「先王」,而少主大多數都希望超越老爹,至少要走自己的路,而非墨守老爹成規。

我最近才完成新書《英雄劫》的校對與出版,對這一點特別有FU。書中眾多英雄當中,我認為最英雄的一位是伍子胥,他為了報父仇,逃出楚國,流亡宋、鄭、吳國,終於輔佐吳王闔閭稱霸,並且率軍攻進楚國郢都,將仇人楚平王從棺材裡拖出來鞭屍。快意恩仇,夠英雄吧!

吳王闔閭的太子波病死,闔閭為了立儲問題大傷腦筋。太子波的兒子夫差找上伍子胥幫忙,伍子胥也在最關鍵時刻進言,奠定了夫差的繼承人地位。後來闔閭戰死,夫差繼位為吳王,伍子胥理所當然成為相國。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好一段時間沒在故事塾發表文章,是因為忙著出版新書的最後校對與整理工作。

這本新書的書名叫做《英雄劫》,張大春聽到這個書名的第一個反應是「你寫小說嗎?」我急忙說:「不是,我不會寫小說。」

這書名的確像小說的書名,那是因為我寫這本書時,對於英雄人物卻逃不出自己性格造成的劫數,感慨良多,所以取了這麼一個像是小說的書名。事實上那是一本故事書,講的是春秋時代南方三國楚、吳、越之間的恩怨情仇故事。基本上以《吳越春秋》為藍本,加入其他如《史記》、《左傳》乃至《敦煌變文》中的記載。

《吳越春秋》這本書,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獲得讀者青睞。是因為它一直被歸類為「雜史」,一旦成了「經典」,就不再可親。而雜史又不是正史,也就是考試不考。既不可親,又不會考,當然就很人去讀它。但事實上它的文學想像力極其豐富,可以視為小說的原始形式。所以,《英雄劫》這本書就成了我寫的第一本長篇故事書。

同時要借此向所有「故事塾」的好友們致謝,因為在寫這本故事書的過程中,利用這個園地跟大家交換意見,得到很多靈感與啟發。

而在我疏於為故事塾寫稿的期間,我如鯁在喉的題目,就是「2011年年度漢字」的選拔結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佛教團體的放生活動因為陳文茜的一篇文章而橫生爭議。

佛教為什麼要放生,因為佛經上有很多因放生而得延壽的記載,所以信徒們千百年來都熱中放生。易言之,放生是為了祈求自己長壽。

環保團體為什麼反對放生?因為唯恐放生破壞了大自然生態,一旦環境被破壞,幾世代都難以恢復。其目的也是為了人壽,只不過著眼點較大(全體)、較長遠(後代子孫)而已。

《列子》的寓言:

齊國一位田氏(齊王同族)貴族要出遠門,在家中擺筵席祭祀路神,有上千賓客參加宴會。

侍者端上魚鱉、鵝鴨,田氏感慨的說:「老天爺對人類真是太好了!繁殖穀物、生育鳥魚以供人食用。」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北北基聯測要停辦,惹起一陣風波。當年的台北市教育局長現在卻剛好是教育部長,這北北基聯測真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當然,「蕭何」必須出來講清楚。於是部長說了:「全國聯測反正考綱不考本,不會有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的問題。」

風波就此平息了,可是,天哪!搞了那麼多年的教改,最終還是這個結果嗎?

「蕭何」部長的說法,令我想起《戰國策》的這個寓言:

魏國人季梁在旅途中看見一個人,駕著馬車朝北方向。

季梁問:「先生要去哪裡啊?」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故事塾是不談政治的,可是這個題目怎麼說?且往下看便知。

先講一個笑話,出自《醉翁談錄》:

有一天,嘴巴對鼻子說:「你有什麼本事,可以居我上位?」

鼻子說:「我能嗅味道,聞出香臭以後,你才可以吃。所以我居你之上。」

鼻子又對眼睛說:「你又有什麼本事,可以居我的上位?」

眼睛說:「我能夠觀察事物的美醜,還能辨別東西方向。我的功能不小,當然有資格居你之上。」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儘管各新聞台對劉子千的〈唸你〉報導幾乎沒有一句正面描述,但是我仍然不認為這是什麼「現象」,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超級宣傳行動,超級到連我都會哼兩句了。如果真要說「劉子千現象」是什麼,我只能說,新聞媒體愚弄觀眾已經到了從心所欲的地步,這個責任在觀眾,不在媒體。完全是因為觀眾自甘被操弄,否則媒體豈能得逞?

然而,這一次的超級宣傳用上了反向操作手法,至少不同於流俗。

反向操作跟前一篇「壞話有多好」的意思不同,反向操作是用「壞話」來吸引目標對象的注意,然後展開既定行動。

先說正面手法。正面宣傳的極致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場式:先由徐庶臨別推薦,然後司馬徽(水鏡先生)推薦,劉備三顧茅廬直到第三次才見到面,其實都是「荊州幫」設計好的,目標鎖定劉備這個落難英雄,不斷抬高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身價。最後由諸葛亮「現場立即」提出〈隆中對〉,讓劉備感覺「值回票價」,兩下成交。《三國演義》總共120回,諸葛亮得連講4回才「出山」,稱得上超級宣傳案例了。

反向操作的成功例子是《戰國策》中的貂勃:

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恢復齊國七十餘城,齊襄王請他當宰相,封為「安平君」。齊國所有人都拍安平君的馬屁,只有貂勃有事沒事就說田單的壞話。那時候可沒有「在野黨」這玩意,講當權者的壞話,很可能就腦袋搬家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寫一篇〈好話有多壞〉,簡單說,就是「好話最容易令人自我感覺良好」。

最近翻閱《戰國策》,看到一則故事,發現「原來壞話可以那麼好!」:

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其中有一位夏侯章,孟嘗君給他一輛四馬大車,奉祿則為「百人之食」,堪稱非常禮遇。(註1.當時的馬車,一馬、二馬、三馬、四馬拉車都有,四馬的車子算是最大馬力了;註2 .相對於那位高唱「食無魚、出無車」的馮讙,百人之食更是肥貓矣)

可是,夏侯章人前人後總是說孟嘗君的壞話。

有人去向孟嘗君告狀:「那個夏侯章到處毀謗你。」言下之意,「你怎麼還如此禮遇他?」

孟嘗君說:「那是我應該的,先生請別再說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曾經,在那個紅衫軍憤怒的時節,我在專欄中寫道:只要遏止貪污,經濟就會變好。

我舉的例子是清朝湖北巡撫胡林翼,他只做了一件事情,整飭吏治、杜絕陋規,一年之內,湖北省稅收倍增,以往自己留用尚嫌不夠,現在還可以支援曾國藩前線薪餉所需。

現在,紅衫軍已如過眼雲煙,清廉卻成為政治口水戰的爭議題目。

現在這個政府在清廉這一方面,是做得不錯的,我舉一個我知道的事情:

20085月,馬政府第一個內閣上任。當年端午節,某部長辦公室的幕僚忙翻了,幹嘛?打電話給禮品店,兜圈子詢問(因為不能直接問)「某一項禮盒價格多少?」為什麼要問這個?因為部長室收到非常多的端午節禮物,而新政府規定「收禮不得超過500元價值」。也就是說,如果詢問到的價格超過500元,就得退回禮物。

那,為什麼不乾脆「一律謝絕」好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對「雲端世界」的詮釋是:「台灣發了。」而且他看得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更遠。

這則新聞的原文如下:

林百里引用英特爾的看法,雲端運算時代將有15 Billion(150億台)客端裝置,因此「客端比雲端大很多」,林百里強調,客端是台灣最拿手的,所以「台灣發了」。林百里說,張忠謀曾經問過他,雲端造就後PC時代,對台灣硬體產業的影響?林百里笑著要張忠謀「準備擴廠吧」。(引述中時電子報)

當然,張忠謀有可能是故意發問,以印證自己的想法,這不是重點,不討論。

重點是:林百里確實比其他還在「拼」個人電腦的那些知名大廠,在思想上領先多多。

請注意,林百里的用詞是「客端」,長期以來,我們認知的「客端」就是PC。但是,即將來臨(會快得令你來不及眨眼睛)的雲端時代,卻無須現今所用的功能齊全PC,只需要一個終端裝置。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塑化劑取代起雲劑掀起的風波,已經擴大範圍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由於這一次風波,大家警覺道:我們的食物中竟然有那麼多「不知道什麼成分,也不知道吃下肚去會怎麼樣」的東西。然而,警覺是一回事,吃還是照吃。

「那是壞東西,不能吃」可以稱為一種「良知」,可是為什麼良知(不能吃)跟實際行為(照吃不誤)之間,有著如此的差距?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於要吃「順口」的東西。起雲劑就是讓食物更順眼(例如果汁中看不到固體沈澱物)與更順口(喝下去不感覺有懸浮微粒)的添加物。只要消費者仍然喜歡「看不到沈澱物、喝以前不必搖一搖」的飲料,起雲劑就會繼續存在,而更便宜的起雲劑仍然會繼續被發明,難保不會有比DEHP更毒的玩意出現。同樣的道理,「順耳」的話永遠吃香。我們都聽過、而且接受,甚至作文、講話中一再引用「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是真正能「聞過則喜」的人有幾個?

這句名言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漢高祖劉邦比項羽先進咸陽,看到秦王宮中許多珍奇珠寶、狗馬、美女,真是樂極了。樊噲勸他回到霸上軍營,劉邦不聽。張良提醒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樊噲的話正是逆耳忠言),劉邦不愧為開國領袖,馬上聽懂了,立即離開阿房宮,回到霸上。後來才有跟項羽和平的餘地,否則連「鴻門宴」都不必了,項羽肯定揮軍攻打劉邦。以當時雙方實力,劉邦大概是輸定了。

重點在於,我們是「看故事書」就這麼過去,還是讓故事在自己的腦袋裡「沈澱」一番?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應該跟劉邦一樣,立即改過:盡一切可能不吃「非自然食材」。不是「盡可能」,「盡可能」通常會成為對習慣的妥協,「盡一切可能」則是對抗。

同時,我們也該警覺,「順耳」的話有多麼「傷身」。這也是前一篇文章的主題:「友直」比「友諒」更為可貴,因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大家都比較容易做到「友諒」,比較傾向避免「直言傷人」,所以,逆耳忠言其實不容易聽到。而聽不到的原因卻不在朋友,而在於我們自己。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複習兩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與「士為知己者死」。

春秋時,晉獻公有意討伐虢國,可是行軍路線不順。荀息建議向虞國「假道」(向虞國借路行軍),可是如何讓虞國同意借道呢?荀息建議:「送給虞公兩件寶物:屈地產的良馬和垂棘產的美玉。」獻公說:「那可是我珍愛的寶物啊!」荀息說:「如果可以借路讓大軍通過,那麼,兩件寶物猶如寄存『外庫』(自己國庫是『內庫』)啊!」言下之意,將來可以收回來,也就是滅了虢國以後,滅虞國只是「順便」而己。

晉獻公聽懂了荀息的意思,可是擔心虞國有賢大夫宮之奇,一定會諫阻借道。荀息說:

「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

荀息顯然對虞國君臣做了相當周密的情報蒐集與個性分析。知道宮之奇不可能向虞公「強諫」,原因是他從小由虞公撫養長大,國君視其如家人,因而不會接受「強諫」。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載:劉銘傳的「部分骨灰」要在今年內「安葬台灣」。我的疑問是:骨灰分葬兩地,這樣「安」嗎?

劉銘傳的第五代孫女劉學馥說:先祖一生中所有的功業在台灣,與台灣有割不斷的情緣。他熱愛台灣,熱愛台灣人民。「當年帶領淮軍戰士參加抗法戰爭,許多淮軍戰士那時候為保衛台灣戰死沙場,遺骨長眠於寶島。先祖在得知『馬關條約』簽署,將自己畢生精力所建設的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憂思鬱結,不久就病逝了。」

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先驅,功勞載在史冊,不容抹煞。可是劉女士這一番話,卻實在太「統戰」了一些。然而,我對這則新聞有感而發,倒不是因為統戰語言,而是載在史冊的故事,對今天有所啟迪。

劉銘傳最初以福建巡撫督辦台灣防務,1884年中法戰爭,法軍艦隊前來台灣,先在台南踢到鐵板,然後北上攻基隆,被劉銘傳率軍痛擊。

法軍艦隊轉攻福州,入馬尾,防務大臣與總督都望風而走。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英國王室大婚的新聞佔領了媒體。那一天,我拿著遙控器,轉過來、轉過去,看不到其他新聞。正想放棄新聞頻道,聽到一段「英國女王將不會參加晚宴。英國媒體說,女王將白金漢宮留給兩個孫子辦PARTY。可是,小道消息卻指出,女王已經厭倦了跟新娘凱特的家人打交道」。在此之前,也曾有報導「凱特跟卡蜜拉王妃婆媳不和」。為此,將遙控器放下,想聽聽還有沒有更多八卦。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八卦或小道消息,停止轉台真的是想見識一下「英國小報的創造力」。結果,之後10分鐘沒再聽到什麼。

有些八卦其實「無害」,可是類似這種「離間人家親戚感情」的八卦,就很糟糕。可是,人們似乎很喜歡,由於有市場,所以自然有人不斷供給。

古龍在他的武俠小說中寫道:「人類最古老的職業是妓女,第二古老的職業是刺客」。

最早,我未經思考而接受了這個說法。後來自己當了記者,才想「不對,第二個出現的職業應該是記者」。簡單說,不靠自食其力以換取食物、生活物資,「性」是一種可以用來換取的東西,「消息」也是。二者何先,還真難講。

同時,這兩個最古老的職業隨著人類社會愈來愈複雜,也愈來愈多樣化,愈來愈商業化,當然也就免不了會出現「邪門左道」。在「提供消息」這一行業裡,就出現了「搬弄是非」這種產品。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熱鬧登場、熱鬧結束。這一期的商業周刊專文報導:「大甲媽」品牌稱霸全台的秘密。指出「全台1001座媽祖廟,論人氣和知名度,肯定是大甲鎮瀾宮」,同時特別強調「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歷時三個多月,吸引超過500萬人次參加,創造的經濟產值保守估計達36億元」。

將媽祖當作「品牌」,將媽祖「行銷」到國際上去,甚至將媽祖出巡以「文化產值」來量化,對此我都沒有意見。處於今日這個世界,如此價值觀、如此行為,毋寧是正常的。

然而,將媽祖當作品牌行銷的內容,我卻很有意見。簡單說,媽祖是一位「救難菩薩」,那麼,環繞媽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果加入「悲天憫人、救苦救難」元素,不是更好嗎?

媽祖林默娘16歲「觀井得符」,得道之後「常衣朱衣、乘雲氣,遨遊島嶼間,以救災厄」。沿海人民奉祀她,是因為她能救苦救難。內陸媽祖遶境則是「巡行除疫」,同樣是解生民苦痛。

易言之,各地都有媽祖廟,香火或盛或微,端看「解生民苦痛」靈不靈驗。

以過去香火最盛的北港朝天宮為例。原本只有「笨港天后宮」,清嘉慶年間,笨港溪水氾濫,沖毀了天后宮。之後,笨港北街信眾在北港建「朝天宮」,南街信眾在新港建「奉天宮」,雙方都稱自己是笨港天后宮的正統。這其實有一點可笑:媽祖只有一個,都是人類在分來分去!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施明德發驚人之語,要蔡英文說明「性傾向」。坊間已經有太多評論,我無意加入論戰。基本上,質疑統候選人任何事情,都沒有「應該、不應該」的問題,因為畢竟他或她要做為國家領袖。

然而,當我在媒體看到施明德發出這麼一個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高中國文課本中讀到的一句: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意思是:自己能夠像龍泉寶劍那樣鋒利,才有資格評論有關斷割的事情。易言之,這項質疑出自施明德之口,事實上大大增加了批判這項質疑的強度。

上述那一句名言,出自曹植〈與楊祖德書〉。高中生只曉得這一篇要背,當時背誦全篇,但40年後只記得一、二句名言。直到以公孫策為筆名寫以古方今文章,讀了比較多歷史,才曉得,喔,原來是中間有那麼多故事:

當年高中國文要背的還有2篇,都是曹植的老哥曹丕寫的,一是〈典論論文〉,一是〈與吳質書〉。兩篇都是評論當時文壇「建安七子」的文章,屬於文學評論的範本。而曹植與曹丕兩兄弟爭奪老爹曹操的魏王太子之位,曹植的手段是寫文章貶抑老哥,前述那句名言就是暗指曹丕「沒有龍泉之利,卻老是要評論他人的斷割之事」。

另一個例子,是曹丕在〈與吳質書〉中寫到「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那是當上太子以後的假謙虛之辭,後來曹植在上書給侄兒(曹丕已死)魏明帝曹叡時,寫道「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話中帶刺,嘲諷的是新皇帝的老爹,怎麼會有好結果?

那個「結果」是什麼呢?原來,曹植上書是力陳「親人比外人更可信任」,自請擔當邊疆重任。而曹叡批覆的文字,可以用3個字概括:「算了吧!」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