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成王想要立太子,心目中的人選是兒子商臣。徵詢令尹(楚國宰相職稱)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國君年紀還不大,指定繼承人並不急,而且國君內寵很多,將來如果更換儲君,必定生亂。同時,商臣『蠭目豺聲』(眼睛像蜜蜂般突出,聲音似豺狼般刺耳),相學認為這種人會做出殘忍的事情,不宜立為太子。」

楚成王沒採納子上的意見,仍然立商臣為太子。可是後來又想要罷黜商臣,立弟弟羋職為太子。

商臣聽到風聲,卻無法求證。就問他的師傅潘崇:「怎樣才能求得實情?」

潘崇教他一招:「你宴請國君的寵姬(一說是成王之妹)江羋,席間故意激怒她。」

商臣照著老師的指點做了,江羋被激怒,說出:「活該大王要廢掉你。」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劉秀消滅王郎、收降銅馬之後,依當時態勢看來,勢必與東方的赤眉有所衝突。可是赤眉內部,此時卻出現了變化。

  赤眉軍首領樊崇不是一號大格局人物,之前他有意投效玄漢,由於更始帝劉玄格局也不大,因此逃回齊地。如今為了部眾太多而煩惱,因此將部眾分成兩支,自己帶領一支,徐宣、謝祿、楊音率領另一支。赤眉軍雖然對上官兵屢戰屢勝,但由於缺乏中心思想,沒有共同目標,且成員基本上都是農民,對於重複不停的戰鬥,與刀頭舐血的日子感到厭倦,軍中瀰漫嚴重的思鄉病,日夜愁泣,想要回到東方。

  樊崇與其他頭領商議,認為一旦回到東方,軍隊肯定一哄而散,各自回鄉,那樣大夥都將身陷險境,不如向西攻向長安。

  大軍有了目標,反而心意一致,兩路大軍分別穿過武關、陸渾關攻向長安。

  更始帝劉玄下令王匡(新市兵)、成丹(下江兵)駐防河東,抗威將軍劉均駐防弘農,堵截赤眉。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儒家二千多年來「言必稱堯舜」,堯舜為什麼成為賢君的代稱?

 

秦始皇統一天下,功業空前。有一次他問群臣:「我已經超過五帝的功蹟,誰可以接替我治天下?」有一位官員名叫鮑的令之回答說:「堯舜禪讓天下,不是陛下做得到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商鞅變法分為二個階段,他在完成第一階段變法規劃,尚未頒布命令之前,做了一個「第0階段」的動作:

  商鞅在咸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大木頭,宣布「有誰將這根木頭移到北門,賞十金」。(「金」的單位不明確,可能是「斤」,也可能是「鎰」。「金」也可能指黃銅)

  咸陽人民對這道命令,抱持懷疑態度,沒有人敢去碰那根大木頭。

  商鞅提高賞金:誰能將大木移至北門,賞五十金。於是,有一位仁兄懷著姑妄試之的心情,將那根大木頭由南門移到了北門。咸陽人民群聚圍觀,看會有什麼結果。

  結果,商鞅賞了那人五十金。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哀帝不愛女生,寵愛一名男生董賢,封他為駙馬都尉、侍中。駙馬都尉是騎馬隨行,侍中是宮中隨侍,換句話說,董賢出入相隨,皇帝的賞賜更不計其數。依照專制體制(不論古今)的規則,最接近皇帝(獨裁者)的那個人,就是權力「一人之下」的那個人,於是董賢自然成為朝廷百官巴結對象。

  有一次,哀帝與董賢同床睡午覺。哀帝想起床了,董賢尚未醒。偏偏董賢的身子壓到了哀帝的衣袖,若用力拉出衣袖,可能會弄醒他。哀帝不願打擾董賢好睡,就用剪刀剪斷了龍袍的袖子,輕手輕腳獨自起床。這就是同性戀代詞「斷袖之癖」的典故。

  漢哀帝專情於董賢,但董賢卻並非單純同性戀,他家裡還有老婆。但哀帝非但不介意,還下令董賢的妻子住進宮中,與董賢同住一處。董賢的妻子有個妹妹,哀帝又將他召入宮中,立為昭儀,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后,這個四角關係還真有點複雜。總之,董賢與老婆、小姨子每天從早到晚,包圍了漢哀帝。

  這種情形,對西漢的儒家大夫而言,當然不以為然,可是又沒有什麼古例可以諫諍──西漢的儒家學者非常崇古,開口閉口「三代」。問題在於,之前的歷史上,因寵愛姬妾而亡國的例子很多,卻沒有同性戀的!

  尚書僕射鄭崇看不過去了,上書直言諫諍(所謂直諫,就是沒有引用經典上的故事,直指皇帝不可以喜好「男色」)。漢哀帝看了很火大,可是又不好直接說「我就是不愛女生愛男生,怎麼樣!」,只能在其他事情上面對鄭崇找碴。尚書令(僕射的上司)趙昌揣摩上意,出面檢舉:「鄭崇與他的家屬往來密切,懷疑有不可告人的勾當,請准予查辦。」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成庚戌之變,是明朝內外兩名軍事首長「聯手」造成。內就是兵部尚書丁汝夔,外則是宣大總兵(防區為今河北宣化至山西大同)仇鸞。

 

最初是仇鸞重賂俺答,請求勿攻大同,移攻他處。俺答遂引兵東去,自古北口入犯,長驅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然後才是丁汝夔防守北京城那場鬧劇(請見公孫策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guonsunce)。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東坡跟佛印的故事流傳甚廣,但是大多數無可考證。以粉絲頁上講的那一則「我口出佛,爾口出屎」,就有「騎馬」與「泛舟」二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蘇小妹的版本。

蘇東坡非常詼諧,寫了一本諷刺寓言集《艾子雜說》,更喜歡開別人玩笑,總是口上站人便宜。而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卻多半是佛印修理蘇東坡,這裡摘錄二則:

東坡對佛印說:「古人常以僧對鳥,譬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譬如『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

佛印接口道:「今日老僧卻與相公對!」

蘇東坡說的「對」,是「比擬」的意思。佛印則用「面相對」的意思修理回去,反應夠快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田氏齊國成為戰國七雄,奠基於齊威王、宣王父子。齊威王最小的兒子田嬰在威王時代就受到重用,封靖郭君,封地在薛。

  靖郭君有意在薛築城,他的賓客多半不贊成,紛紛發言諫阻。靖郭君覺得很煩,命令接待人員不予通報。

  有一位仁兄請求:「我只講三個字就好,講完就走,多說一個字,大人就烹了我!」

  靖郭君為之好奇,接見了他。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晉時,王導任宰相、王敦任大將軍,兄弟倆掌握政治」軍事大權。

後來,王敦起兵叛亂,王導畏罪,帶著宗族二十多人,每天到宮門外待罪。有一次看到周顗正要進宮,王導跪在地上呼喚周顗:「伯仁,我王家百口就在你手中了。」周顗頭也不回,直入宮中,見到晉元帝,力陳王導忠誠,文帝接受周顗所言,不殺王導。周顗愛喝酒,那一天在宮中喝醉了才出宮,王導等人還跪在那裡,又呼喚周顗,周顗仍不理會。回到家,又再上表陳述王導無罪。可是王導不知道,心中始終怒恨周顗。

   王敦政變成功,大權在握後,開始秋後算帳。由於周顗聲望很高,王敦有所顧忌,乃徵詢王導意見。王敦三問王導,王導都不回答(不為周顗說情),於是王敦殺了周顗。

王導後來整理宮中舊檔案,發現周顗當初上表營救自己的文件,拿在手中流眼淚,說:「我雖然沒有殺伯仁,伯仁卻為了我而死。九泉之下對不起這位好朋友啊!」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蕭何追韓信

 

韓信在項梁起兵時,加入了項家軍。項梁兵敗身死,他繼續追隨項羽,擔任郎中,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沒有採納。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