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共19大政治局常委改組,七常委公布,最跌破眾人眼鏡的是王滬寧。(他的個人學經歷此處不贅,有興趣的請自行Google)

習近平大權在握,天威莫測,太多人看不懂王滬寧為什麼入常,卻仍猜測紛紜。我對王滬寧入常採「倒過來看」:不去猜習近平為什麼重用王滬寧,而去看習近平會怎麼用王滬寧。結論是,注意王滬寧說什麼,他的言論將是往後的風向球。

我拿王滬寧跟一位歷史人物對照:魏徵。

魏徵是古今第一諍臣,但我不是說王滬寧會成為「貞觀之治的魏徵」,而是魏徵的另一個特質:見風使舵的高手。請注意,是見風「使」舵,而非「見風轉舵」。(後者一般用為貶意)

我在職場有關的課程中,總是推崇魏徵是「跳槽典範」、「加入贏者圈的達人」。且看魏徵的跳槽過程:

魏徵起初是武陽郡丞元寶藏的書記(掌理文書業務),他勸元寶藏加入瓦崗集團,於是他成為李密的書記;瓦崗軍一度威震中原,李密當時不可一世,可是後來敗給王世充,一著錯滿盤輸,歸附李淵;魏徵寫信給仍然佔有黎陽地方的瓦崗軍將領徐世勣,勸他歸附大唐,而徐、魏二人後來都成為凌煙閣上的功臣。然而,魏徵起初被李淵派去輔佐太子李建成,魏徵提醒太子:「早點處理你弟弟的問題。」那個弟弟就是李世民,後來發動玄武門兵變,殺了李建成,也成為唐太宗。唐太宗質問魏徵:「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太子如果早聽我的話,未必是今天的下場。」如此悖逆語言,唐太宗非但沒殺魏徵,還讓他成為貞觀之治的標竿人物。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處在美中之間,兩大之間難為小,老是隨著兩強關係的變化浮沈令人難過,執著一邊則有「陪葬」或「被犧牲」的風險。錢穆先生教導我們:在現實裡找問題,到歷史中尋答案。那麼,歷史中可有借鏡嗎?

春秋時代中後期,晉楚兩強爭霸,夾在當中的中、小國很多,各有其生存之道。生存得最久的是鄭、宋、魯三個國家。上一篇講鄭國,鄭國國力其實不弱,卻是個好戰的小國,在三國中首先滅亡,所以我拿它當作台灣的戒鑒。本文講宋國,宋國的自處之道,對台灣頗有啟發。

宋國是商朝微子的後代,因此宋國一直在為數眾多的姬姓諸侯(周天子的同族)當中,居於超然地位,可以扮演居間調處的角色。

春秋五霸第一位的齊桓公逝世,五個兒子爭位,沒人料理後事,以致於屍體上的蛆都爬出戶外。後來是宋襄公出面,安定齊國內戰,並為齊桓公發喪。因此,宋襄公覺得自己可以繼齊桓公之後成為諸侯盟主,於是通知諸侯到鹿上(今安徽省太和縣)會盟,卻在當場被楚成王俘虜又釋回。之後,宋國跟楚國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打了一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傷,因而不治。但那已是宋國歷史上最風光的一段,後來,晉文公出兵幫宋國抵抗楚軍,宋國因此始終站在晉國同一陣線。

執著晉國這一邊,當然就會受到楚國的攻擊,有時候楚軍來攻,有時候楚國會命令鄭國攻擊宋國。但宋國「堅守晉國陣營」,甚至將路過的楚國使節扣留,引來楚莊王親自率軍攻打。那一次,國都城被包圍很久,城內「易子而食,析骸以炊」(拆開死人骸骨當柴燒),宋國一位大夫華元趁夜進入楚軍大營,摸進統帥子反的營帳,脅迫子反帶他面見楚莊王,說服楚莊王撤軍,而宋國則與楚國簽訂和約,成為楚國的盟國。

宋國解了燃眉之急,可是這下處境尷尬了,怎麼跟晉國交代呢?前面提到的那位華元大夫很有一套,他跟楚國令尹(宰相職)子重私交不錯,跟晉國中軍將(三個軍團之一的統帥)欒武子私交也很好,於是促成兩國和解,不但互不侵犯,還成為軍事同盟。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處在美中兩強之間,著實為難,多少智慧投入思考台灣出路,卻依然沒有良方。

錢穆先生教導我們「在現實裡找問題,到歷史中尋答案」,我循此方針做去,頗有心得,特別是春秋時代三個中等國力的諸侯國:魯國、宋國、鄭國處在晉、楚、齊、秦等大國之間,都各有其生存之道,於是能在進入戰國之後,最後才被「七雄」併吞。

其中,鄭國的「與兩強相處」過程,是被我拿來當「負面教材」的。

春秋時代起於周平王東遷洛邑,負責護送的是秦國軍隊,負責拱衛周王室的是鄭國。鄭武公、鄭莊公兩代,都是周天子的正卿(執政),中原諸侯遭到戎、狄侵犯,都是鄭國派兵去救援,此所以,鄭國的貴族(執政階級)始終定位自己的國家是「泱泱大國」,而不願自居為小國—這是鄭國的「國家性格」。

後來楚國興起,中原諸侯則以晉國為首,對抗楚國。只有鄭國始終想要展現「獨立國格」,跟楚國、晉國相處,總是希望自己是「股東」而非「子公司」。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時,鄭國就幫助楚國打晉國,這次鄭國選錯邊,楚國敗了,於是晉文公邀秦穆公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被圍困,城內已經斷糧,幸好一位有膽識的大夫燭之武,趁夜縋出城外,說服秦穆公撤軍(說鄭國要當秦國的「東道主」),化解了危機。可是秦穆公留下一個「軍事顧問團」在鄭國,隔年,秦軍想要偷襲鄭國,被「愛國商人」弦高用計騙回去。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國民黨選完黨主席,開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委員,鬧烘烘一如往昔,完全不予人有「中興氣象」之感。上週末民進黨也開了全國代表大會,原本以為86%黨代表連署「赦扁」勢不可檔,結果卻被蔡英文和陳菊聯手「消化」掉了—民進黨居然演出老國民黨戲碼!。

其實這不奇怪,因為民進黨始終只會「反國民黨」,如今國民黨「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了,卻失去了目標,其作為跟老國民黨一樣,沒什麼不合理的。

感慨之餘,想起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最後一回(第60回)裡的一段,借書中人物甄閣學的哥哥之口,描述自己差點進了鬼門關的所見:

「我剛才似乎做夢,夢見走到一座深山裡面。這山上豺、狼、虎、豹,樣樣都有,見了人,恨不得一口就吞下去的樣子。我幸虧躲在那樹林子裡,沒有被這班惡獸看見,得以無事。……」

畢竟他是有病之人,說到這裡,便覺上氣不接下氣。眾人趕忙送上半碗參湯,等他呷了幾回接接力。

又說道:「我在林子裡,那些東西瞧不見我,我卻瞧見他們,看的碧波爽清的。原來這山上並不光是豺、狼、虎、豹,連著貓、狗、老鼠、猴子、黃鼠狼,統通都有;至於豬、羊、牛,更不計其數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虞詡在歷史上的知名度不高,但他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全能」知識分子。

他最初只是太尉府一名郎中(初級官員)。當時最有權力的大將軍鄧騭(鄧太后的哥哥)為了西羌(今青海靠近甘肅地區)民變而焦頭爛額,束手無策,想要放棄涼州(今甘肅武威市),以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虞詡對太尉張禹說:「一旦捨棄涼州,三輔(大長安市)將成為邊塞,皇家陵寢(東漢建都洛陽,但西漢皇帝都葬在長安)失去保障;萬一關中的英雄豪傑集結造反,函谷關以西將不再是國家所有。」張禹認為他有理,問他該怎麼辦?虞詡說:「徵召涼州豪傑,命朝中公卿用他們為僚屬;再命涼州地方官(州牧、郡太守、縣令)將子弟送到洛陽,朝廷任命他們為閒散官職,兩者其實都是人質作用,預防叛變。」張禹採納此議,再召開一次高層會議,與會者一致同意。

可是鄧騭卻因此感到沒面子。不久,朝歌(今河南淇縣)鬧民變,變民數千人攻殺縣令,州郡無力鎮壓,鄧騭於是任命虞詡為朝歌縣長。

這擺明了是一個陷害,朋友都為他擔心。虞詡笑著說:「立志不求容易,做事不避艱難,乃是臣子的職責。不遇到盤根錯節,就不能識別刀斧的鋒利,這正是我建立功業的機會。」

到了任所,先拜謁上司河內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陽縣)太守馬稜,馬稜說:「你是個儒者,應該在朝廷效命,此刻去朝歌,我為你擔憂。」虞詡說:「那些毛賊缺乏智慧,不值得憂慮。但是他們氣焰正盛,不能用強,兵不厭詐,請允許我放開手腳去對付他們,不要給我太多約束。」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文課綱吵得沸沸揚揚,但是爭論文言文該佔多少百分比,卻著實岔了路。用「去中國化」做為是否該維持文言文多少比例的理由,更適足以加深政治干擾課綱的程度。

我的觀點,國文教育從來沒有在「正軌」上:中學生「討厭」文言文,可不是今天的事情,打從我是中學生的時候,就聽到哥哥姊姊們說「討厭文言文」。高中時,每遇到課文題目上打◎(也就是規定要背的),全班同學就一陣哀鳴。直到我不怕文言文了(我怎麼不怕文言文,請見公孫策故事塾「總不會比甲骨文更難吧?」一文),終於能夠領略那些◎文章的趣味與意境,而這正是我說「國文教育一直都在錯誤的軌道上」的原因。

當年教改引進建構式數學時,我曾評論「把學生愈教愈笨是一種罪惡」,同樣道理,國文課把學生愈教愈死板,也是一種罪惡。

文學貴在創新、發揮想像力,並且能夠用文字充分表達,而國文課讀前人文章,則貴在讓學生與作者「同感」——讀者能與作者同感,才能學會文字的運用,不能同感,那就只好背誦了。然而,卻也不能怪國文老師,因為他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他們的。

這次文言文爭議過程中,出現一句「唐宋八大家是造神」,雖然那是誤用了「造神」,但是我可以了解發言者的意思。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徹、曾鞏、王安石,八位中有五位曾因政治鬥爭而遭貶放,哪有「造神」可言?但是,有多少國文老師會跟學生說「他們因此而寫出深刻的文章」?如果老師這麼教了,那些◎作品才有了生命,因為學生將因此進入歷史、地理情境,同時能夠體會作者的心境。

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歐陽修《秋聲賦》的第一段部分文字: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的說法: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正在改變世界。

中國的古代四大發明是: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羅盤(指南針)、火藥。那是西方人「封」的,其實是因為這四大發明對西方世界造成了顛覆性的變化:最早先,是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而造紙術是活字印刷的必要條件,故一併傳入。印刷術讓每個歐洲家庭都能擁有自己的聖經,於是引發宗教革命,解放了中世紀以來的天主教桎梏。思想解放後,科學勃興,促成工業革命,而有了動力機械。另一方面,羅盤使得航海術大進,加上動力機械與槍砲(火藥的貢獻),就成了船堅砲利。亞洲、非洲、美洲當年都受到船堅砲利的霸凌。

也就是說,西方人所謂「中國四大發明」,後來成為中國被欺凌、瓜分的原始種因,我的近代史老師逯耀東教授稱之為「乘著砲彈回來(中國)」。

至於「中國新四大發明」,說的是: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與網購。這四項其實只有支付寶勉強稱得上是「中國原生」,但確實都是在中國發揚光大。重點在於,這四樣正是造成當前人類社會巨變的重要事物,中國正「乘著四大發明的翅膀」在全世界攻城掠地,並且成為西方學者口中的「中國威脅論」。

不要將「中國威脅論」視為西方人見不得中國好,事實上,他們務實的了解到,這「新四大發明」正是這一波全球化的「掠奪工具」,而中國由於後發優勢,目前佔了上風。

那麼,中國眼前的領先,可以持續多久呢?或者說,西方需要多久能夠迎頭趕上?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郭台銘一句「商人無祖國」,非但沒有招來罵聲,反而顯得他說得很對似的。這絕對不是正常現象,至少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有的現象。如此現象意味著:這個國家不讓人民留戀,這是國家領導人必須檢討的事情。

詩經‧魏風‧碩鼠》:(節錄)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詩文的意思是:你這隻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種出的農作物。我已經容忍你3年,你還是不顧我的死活。現在我要離你而去,去到那嚮往的樂土,那裡才是我理想的居住地。當然,這是在諷刺統治者。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巴拉圭總統來訪,先是翻譯官「跳過」蔣介石不翻譯;然後在高雄,將草皮蒙在拒馬上。我的腦海裡立即浮起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以為就看不見;摀上耳朵,以為就聽不到」。

兩者不是一樣的可笑嗎?

蔡英文就職後,非常努力要「去蔣」,但即使蔣中正銅像的腦袋被砍掉,蔣中正仍然存在於巴拉圭人的腦袋裡。道理就那麼簡單且無法推翻:歷史,是翻譯官跳不過去的;歷史,是教科書無法扭曲的。

讀歷史愈多,學會了「進入歷史情境,體貼當事人的思考」,然後我們以史為鑑才能真正不蹈前人覆轍。否則若只是批評或訕笑當事人做錯了決定,不去探究「他為什麼這樣決定」,將不免犯同樣的錯,只是形式不同,別人沒看出來。就如前文所說,「蒙上眼睛/蒙上草皮」、「摀上耳朵/翻譯跳過」其實是一樣的可笑。更由於一個多月前才聽到蔡英文針對「六四」批評北京,一個多月後就看到「蛇籠上的草皮」,能不失笑!

最近為了準備一堂有關南北朝的課程,探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決策,是源於如何的時代與社會背景,體會他的改革初衷,突然領悟「蔣介石不也是嗎?」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香港回歸中國20週年,習近平大談「一國兩制」。我們陸委會即刻發言回應「中華民國跟香港情況完全不同」,又說「希望大陸落實港人治港的承諾」。

如此發言的邏輯是有問題的:1.習近平又沒提台灣,干你何事?2.說台灣跟香港不同,意謂不適用一國兩制,那如果人家回一句「那就一國三制如何?台灣可以跟香港不一樣」,豈不自找麻煩?3.強調「中華民國」,而不說台灣,顯然有「兩國」的意味,那為何又去對對香港「說三道四」(北京對外國發表干涉內政言論,最常用語)?

以上只是提醒政府主事者,發言之前,自己的邏輯要清楚,否則反而授人以話柄。本文的重點其實在於:陸委會顯然感受到了,習近平人在香港講話,卻「劍指台灣」,也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啦!

且讓我們溫習一下成語典故:

秦亡,劉邦先入關中,項羽急忙趕往。劉邦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派軍隊防守函谷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看一段歷史:

春秋時,楚文王討伐申國,經過鄧國。鄧祈侯的三位外甥(都在朝為官)一同晉見國君,說:「將來滅亡申國的,一定是這傢伙。如果不早點採取行動,國君以後將噬臍莫及,此刻就是最好的機會。」鄧祈侯沒採納,楚文王伐申還軍時,就「順便」攻擊了鄧國。10年後,楚國再度攻打鄧國,鄧國滅亡。

然後看《東萊博議》(作者呂祖謙)對這段歷史的評論:(摘要)

保家衛國跟保養身體道理一樣:作息規律、飲食正常、遠離壞東西(菸酒?),那麼,氣候變化就不會讓我生病;行仁政、明賞罰、軍隊素練、邊防嚴密,那麼,鄰國再怎麼兇暴,也不能拿我國怎麼樣。…楚國雖然橫暴,可是楚國四周小國家很多,他會「柿子挑軟的吃」,為什麼要來攻打鄧國呢?如果鄧國自己不修內政、不睦外交、不固邊防,就算楚國不來攻打,其他諸侯也會來啊!

上述史例與史評,剛好拿來對應時事:巴拿馬與我斷交。

巴拿馬跟中華民國的邦交超過100年,事實上巴拿馬看盡中華民國的興衰:曾經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即使大陸淪陷,撤退到台灣,仍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後來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但台灣雖小,仍然擁有很多「世界第一」,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只是蘇聯的附庸國。當然,今天的情況大不相同了,所以連巴拿馬都「拋棄」了老朋友。但是,我們憑著良心想一想,巴拿馬在日本幾乎要滅掉中國的時候,沒有「拋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時候,沒有拋棄中華民國; 在中華民國只剩21個邦交國的時候,它還在邦交國名單中——人家很夠意思啦!不是嗎?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A抗議團鎩羽而歸後,台灣在六四紀念日擴大聲量,用力「戳」了北京的痛處。然而這並不能改變我們的處境,基本上,台灣已經陷入「一中包圍圈」。而之所以會演變到今天這個不利局面,一個原因是蔡英文「棄守九二共識防線」,另一個原因是北京已經能夠充分掌握川普的思考。

先討論後者。川普的性格多變,到現在為止,受傷最重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警覺較慢但是已經穩住陣腳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看到其他國家元首吃癟,因而打開頭就跟川普硬幹的是法國總統馬克洪。不能不佩服的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包括訪美之後川普一再稱讚「中國是好人」,乃至朝鮮風雲讓美國和北韓都能克制,川普似乎「很難對習近平下重手」,這種情形在歷史上看到過:項羽對劉邦。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卻屢次對劉邦無法下手。第一次是鴻門宴(故事不贅述),劉邦其實已經捏在項羽手掌心裡,可是項羽就是下不了手。等到劉邦「尿遁」,張良稟報說「沛公已經回去」,項羽那時候如果派人追趕,未必就追不上。之後如果動員大軍攻打劉邦,劉邦大概也抵擋不住。第二次是彭城大戰時,劉邦潰敗奔逃,楚軍虜獲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和劉邦的老婆(後來的呂后),當楚漢相持不下時,項羽搭了個高台,高台上設置鍋爐,傳話給劉邦:「你不來投降,我就烹了你老爹。」孰料,劉邦嘻皮笑臉回覆:「當初楚懷王命我倆結為兄弟,我爹等於就是你爹。你一定要烹你爹的話,就請分我一杯肉羹。」最終項羽無法下手,更在雙方達成協議「以鴻溝為界」,各自退兵時,將劉太公放回漢軍營地。

重點更在後頭。項羽引兵東歸,劉邦也想帶兵回關中,張良和陳平警告他:「你如果放項羽回去,不啻養虎遺患。」於是漢軍背信追擊,每次追上,項羽都回頭痛擊漢軍,漢軍敗退卻緊咬不捨,項羽也不曾整頓軍隊給予劉邦致命一擊。直到齊王韓信與魏王彭越帶兵前來會合,終於將楚軍包圍在垓下。

故事只講到這裡,因為要避免讀者受故事影響而硬套「誰是項羽?誰是劉邦?誰勝誰敗?」我要說的重點是:人跟人之間,不論交往或交手,當一方能夠掌握另一方的思考方式時,即使居於劣勢,也能安然無恙。

至於「垓下之圍」,要比擬的就是台灣的處境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初的聯合報「去梯言」提及辜鴻銘的名言「天下之道只有兩種,不是王道,就是王八蛋之道」想到一個從來沒想過的問題:為什麼用「王八蛋」來罵人?請教很多人,沒有人知道,請教「谷歌大叔」,多半也是道聽途說。然而,谷歌上卻看到一則:

五代十國的前蜀,建國者王建年輕時是無賴之徒,盡幹些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由於他排行第八,所以鄉里稱他「賊王八」。

像王建這種貨色也能據地稱帝,當然是因為正逢亂世。亂世怎麼形成,原因就多了,但絕對必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亂政」。「政」是眾人之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治理差勁就是「亂政」。也就是說,治國能力是維繫政權的最重要條件,歷史上有完全憑仗槍桿子造就的政權,也有「兵不血刃」全憑沽名釣譽、製造神蹟騙得的政權(王莽),但是只要缺乏治國能力,搶來的、騙來的政權常常是曇花一現,即使盛世帝國如大唐,一旦治國無方,亂政出現,朝廷威望的衰退將如下阪走丸。

像王建一樣「王八」的強盜、騙子史不絕書,舉一個例子,南北朝時的侯景:侯景原本是北朝降將,南梁武帝收容他,給他一塊地盤,後來侯景造反,領兵攻打建康。建康城防衛堅固,久攻不下,侯景將一封公開信射進城中,信中呼籲建康市民:「各位看看,皇家的池苑、王公的宅第、僧尼的寺塔(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教而荒廢國事),以及那些居高位的大官家中,美姬上百、僕從數千,他們可以不耕不織,卻錦衣玉食。試問,那是打哪兒來的!」這一封信扭轉了建康城內的民心,侯景攻進建康城。但是要不了太久,建康城人民就發現他們鑄下了大錯,卻已悔之晚矣!

侯景的公開信撳到了南梁人民心中之痛的熱鈕(hot botton),也就是貧富懸殊,老百姓因而投向反賊。然而,貧富差距古今中外從來都是問題,除非老百姓普遍「貧」到日子非常難過,否則不會起異心,而「亂政」正是讓官僚財閥黑金更猖獗,老百姓更活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蔡英文總統就職一週年,聲望滑落亦如下阪走丸,很多評論檢討蔡英文的治國能力,很多呼聲要求內閣改組,後者其實說中了要點:治國能力不是總統一個人,需要整個政府一同展現能力。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藍綠兩黨為了審查前瞻計畫預算,鬧得毫無章法,連帶使得納稅人也搞不懂,而將近一兆元的軌道建設究竟該不該花,或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

這裡簡單敘述:前瞻計畫分八年編列特別預算,舉債共8824億元,其中軌道建設(包括鐵路、捷運、輕軌)占了將近半數(4241億元),但地方政府須自籌部分經費,總經費估計將達9958億元。整個計畫包括38個方案,專家指出,其中有75%恐怕變成「錢坑」!

眾多質疑聲中,一個問題非常典型:如果你是嘉義市長,你要花275億元做一個效益存疑的鐵路高架化?還是趕快突破那個尷尬的污水下水道「零接管率」?——這是很嚴峻的一個問題,基本上,市民思考跟市長思考可能完全相反,而歧異是由於「鐵路高架大家都看見,而污水下水道大家看不見」。。

四川的都江堰是2千多年前建設的水利工程,而能用到今天。都江堰的了不起此處不贅,要提出來的是,當年(戰國時代)建設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大堰完成之後,訂下了「歲修」的六字訣:深掏灘,淺包堰。這六個字寓意深遠:掏灘的工程量大,用工甚多而人不易見(因為灘在水下);包堰(修補或加高加寬)的工程量小,且堰在水上,容易為人所見。這六個字就是詔示後人,要重視工程的實際效用,而不以外觀眩人。問題在於,今天台灣的民主政治品質太膚淺了,地方首長考量選票高於一切,所以高架鐵路勝過了污水下水道。

然而,行政院卻認為這是一個「前瞻」建設,台灣將因為這麼一項大規模的軌道建設脫胎換骨,未來的台灣「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將重新定義」。

交通建設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繁榮,這一點殆無疑義。問題只在於,交通建設的效益何時呈現。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山高速公路,當年蔣經國內閣提出這個計畫,被黨外譏諷為「蓋高速公路只是為了給有錢人開車」,但事實上它將台灣西部走廊的生產力提升了何止10倍,效益當然更遠遠超過工程投資。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葛底斯堡,特朗普發佈了他的革命性的入主白宮100天計畫。這個名為我與廣大美國選民的契約將會保證重振美國經濟,確保國民安全。

    “我從來不是,也不想成為一個政客。 但當我看見我們國家的問題的時候,我知道我無法再袖手旁觀了。我們的祖國曾經施惠於我, 我愛她, 我感到我必須行動起來。變革必須來自這個崩塌的系統的外部, 而我的競選能夠代表這種一生難得的變革。 建制派對我的競選的瘋狂抵制就是明證。我呼籲, 美國人民從當下政治的嘈雜和淩亂中探起頭來,一起擁護美國精神的中流砥柱 偉大的信仰和樂觀精神。 我懇請大家(對國家)有遠大的願景。

    接下來就是我的100天計畫,它將使美國再次變得強大。這是特朗普和所有美國選民的關於重塑華府誠信、責任和革新的契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正開往朝鮮半島,「韓戰2.0」會不會真的開打?媒體上一堆人很興奮,分析得口沫橫飛,但戰爭絕非好事,即使台灣距離還遠,也不會有好的影響。

話說回來,無論是否開打,川普的作風格局已經顯示,他一心一意都在美國內部,這次雖然大肆耀武揚威了一番,但還是作給美國人看的,以示「美國再次偉大了,你看,連金正恩都龜縮了」。(如果金正恩有GUTS跟美國拚,算我看走眼)

標題用「川普VS.齊桓公」,請耐心看完全文,不要太早責備我「污衊齊桓公」。

最初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被管仲暗箭射中帶鉤,裝死趕回臨淄,即位成為國君。始終追隨齊桓公的鮑叔牙對桓公說:「國君如果只想保住齊國,那麼,用我叔牙就夠了;但若志在天下諸侯,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重用了管仲,管仲輔佐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對照來看川普。川普認為「美國當國際老大,卻老做虧本生意」,所以退出TPP、廢止NAFTA,要跨國公司都遷回美國,那些大公司可都是美國國力的延伸。總之,川普完全不要「管仲」,反而用了很多「鮑叔牙」——鮑叔牙很會做生意,川普的閣員一堆大老闆。

齊桓公尊王攘夷,帶兵打過很多仗,可是打的都是夷狄或小國如曹、蔡,唯一對上大國楚國的一次,只有耀武揚威一番就班師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文哲的民調倏落倏起,重點是很多單位都在做,而那些民調的目的,多半都是想「做掉」他。就因為他說了一句「去蔣沒辦法解決台灣當前的問題」,引來獨派群起圍剿,還揚言「如果跟賴清德選,將拿不到10%選票」,偏偏民調不支持這個說法。

柯文哲能拿多少選票,此刻言之過早。可是,「去蔣不能解決台灣當前的問題」,確是實話實說。而獨派之所以要圍剿柯文哲,正是因為獨派認為「去蔣」才是解決台灣定位問題的首要之務。

在此之前,「非蔣」的重點大致放在「蔣介石要為228事件負全責」,但事實上他負不了全責,因為他並未下令開槍,也未下令強力鎮壓,反而他下令「開槍」是槍斃陳儀,此所以過去的去蔣作為多被認為過於情緒性,而不得大眾支持。

另外一個因素,國民黨最近正在選黨主席,各候選人莫不引述孫中山、蔣中正、蔣經國乃至孫運璿,以示自己是國民黨正統。於是一個好久不曾被提出來的論述「若無蔣公領導抗日勝利,光復台灣,怎麼會有今天的台灣?」又被廣為宣揚。然而,這項論述卻正擊中當前主流獨派的痛處。

當前的獨派主流是「以日本為宗主國」的台獨,這一支之所以成為主流,是由於台獨論述在文化源流上遭遇無法克服的障礙,最簡單的例子是媽祖(箇中邏輯不贅),當台獨無法擺脫「台灣人都來自大陸」的文化源流時,台獨就缺乏說服力。而「以日本為宗主國」的論述就沒有這個障礙,可是他們必須盡可能「剷除」中國遺跡,包括孔廟,也包括最近出現的「媽祖一向是中國政權鎮壓台灣的工具」論述,同時大量恢復日據時代的「文化遺產」。

然而,歷史是一個連續且無接縫的過程,抹煞歷史可不是「拿橡皮擦擦去」那樣簡單。獨派既然抹不去蔣中正那段歷史,他們於是致力於推銷「日據時期的台灣,比國民黨統治時期好」,卻又抹不去蔣經國時期的貢獻。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政部追查婦聯會勞軍捐流向進度,部長葉俊榮接連放狠話:「不排除解散婦聯會」、「婦聯會不要錯估形勢」。可是勞軍捐是民間捐款,不是稅捐,婦聯會是個民間團體,沒有嚴謹的財務稽核制度,並未保留(可能自始就沒有)完整的紀錄,只好兩手一攤,哀嘆「強人所難」。

基本上,我是贊成要求婦聯會財務透明化的。事實上,婦聯會的「階段性任務」早已完成。所謂階段性任務,是在反攻大陸時期,動員婦女力量支援國軍戰備,例如集合軍眷縫製軍用被服,一方面增加軍人家庭收入,一方面分擔國君後勤負擔。而由於婦聯會一直是蔣夫人在主持,等到前述「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它能乃享盡各種特權,而各級政府機關莫不逢迎配合。

然而,本文的主旨卻在於:不能因為一個人(或團體如附聯會)的最後階段失誤,而否定他之前的功勞。

歷史人物例如戰國時趙國的將領趙括,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史書上的趙括,要為「長平之戰」的慘敗而負責。長平之戰是秦國吞併六國的關鍵一役,趙王誤信秦國間諜放話,以趙括取代老將廉頗,趙括到了長平前線,一改廉頗堅守不出的戰術,開壘出戰。結果中了秦將白起的埋伏,大敗,最後40萬大軍被秦軍坑殺。

趙括當然無可推卸他的戰術失誤責任,但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以次,2000多年的評論,都以趙括為「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那就不公平了。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英文總統就職10個月,堪稱一事無成,包括臉書與LINE開始流傳,很久以前辜寬閔那句名言「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我個人對那句話不能認同,但是看到最近「保防法」與「反滲透法」的發展,卻深以為憂,就怕走上武則天的路。

我曾經為文指出,武則天是個很優秀的皇帝,那是針對她的行政能力評論。舉一個例子:有一年關中鬧飢荒,御史奏請運晉州和絳州的糧粟瞻濟。當時唐高宗還在,但身體不好,由武則天主政。武則天批准,於是「河、渭之間,舟楫相濟」。中國「糧食漕運京師」自武則天開始。別以為那是小事,漢朝以來「天子逐糧」的窘境,就此不再,後來的明、清都靠漕運供給北京。那不是武則天的「施政創意」,但那可是整個政府行政能力的展現。很遺憾,蔡英文政府完全看不到那種行政能力。

蔡英文很想要做一番改革,卻因為官員行政能力差太多,使得原本美意都變成扣分,一例一休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身在最高層的統治者,總是不認為錯在自己,總是認為「反改革勢力」搗蛋有以致之,因此很容易選擇「排除搗蛋份子」的作法。

漢武帝就是用監察御史加上酷吏,遂行他的改革,後世學得最像的,就是武則天。

有一年,江淮地區大旱,武則天那時已經稱帝,下令全天下禁屠及捕魚蝦(禁殺生以感動上天降雨)。一名朝廷官員張德喜獲麟兒,偷偷殺羊宴請同僚,就有一位官員偷偷帶回一碗羊肉,回家就上表檢舉。隔天散朝後,武則天對張德說:「聽說你添丁了,恭喜啊!」張德拜謝。武則天又說:「宴客的肉哪來的啊?」張德嚇得叩頭請罪。武則天說:「朕下詔禁屠,但是家裡有喜事、喪事可以不究。不過,你以後請客,還是慎選賓客為是。」

這個故事說明好幾件事:武則天的政府能夠做到「天下一體奉行」;當時檢舉肯定有賞,否則不會有人那麼勇於檢舉同僚;被檢舉的下場一定很慘,所以張德立刻叩頭請罪,不敢狡賴。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教授葉丙成對於有學者提出,高中要求3年完整學習就是「鎖國」,他對於這種扣帽子的指控非常遺憾,認為「大學辦學辦得好,何憂學生往外跑?」

這個爭議起於6所港澳大學祭出最多4300萬台幣的全額獎學金,聯手來台搶學生,而且是「侵門踏戶」式的在大學博覽會中公開搶學生。因此有學者憂心,大學招聯會日前決議,未來考招延後期程,恐讓台灣高教更加鎖國,加速台灣優秀學生外流、拱手讓人。

葉教授直白的說,根本是台灣的大學偷懶想用學測分數篩學生,連帶幫助港、陸大學用學測分數來篩選、搶台灣的學生。「這是誰鎖國?不是高中鎖國,是大學自己引清兵入關!」

葉教授對於教育改革的理念與主張,我一向都很贊同。這一次的發言,我認同他說的「根本是台灣的大學偷懶」。但是,我對他用「引清兵入關」的比喻有意見。

簡單說,不應該污衊清兵。吳三桂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的行為固然可惡,但是若以結果論,對中國人民可不是壞事。想想那時候的大明帝國,人民的生活真的是水深火熱,為了對外用兵,朝廷在固定賦稅之上,又加了「遼餉」、「練餉」,農民起義變成流寇,朝廷又加「剿餉」。事實上,吳三桂還沒開關之前,崇禎皇帝已經自殺,明朝已經亡於流寇。易言之,責備吳三桂固宜,責備清兵則失之於苛。

同樣的道理,推崇岳飛「帶從頭收拾舊山河」固宜,視金兵為異族仇敵就過苛了。該被唾棄的是亂搞「花石綱」攪亂民生的宋徽宗,而不是金兀朮。宋徽宗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但那是另一件事,以他的施政失敗抹煞其藝術成就固然不宜;但也不能因為他的藝術才華,就不論他的施政過失,因為,花石綱就是為了他個人的藝術嗜好而做,就此把民間生產力整個攪亂,卒至民怨滔天,一旦金兵入侵,完全無力抵抗。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