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摘自2016年寫的一篇專欄

**因為看到新聞:台灣的口罩是「送」給美國的,美國的防護衣是「賣」給我們的,於是翻出以前文章中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年輕時看到胡適之先生的墨寶,對於「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等,就當作名人格言,偶爾用在作文裡。對於「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當時視之為一種中年人的危機意識,擔心老之將至的心情發抒。

 

後來從〈傳記文學〉中知道,那是胡適寫在照片背面,送給陳光甫先生的,時間是1938年10月31日,當時胡、陳二位都在美國華府,而且都在「為對日抗戰工作」,這中間有很多故事。

 

1937年9月,「七七事變」已經爆發,中國全面對日抗戰,胡適以「非正式的外交使命」,由歐洲經香港前往美國,10月初被正式任命為駐美大使,10月27日向羅斯福總統呈遞到任國書。31日送照片給陳光甫,「過河卒子」四字,就是接下駐美大使重任的心情,從此「只能奮勇向前」。

 

胡適當時的心境,陳光甫是最能體會的,因為陳光甫是胡適當時的「最佳拍檔

」。

 

陳光甫是一位銀行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辦人,革命軍北伐時,就出面邀銀行團借款300萬圓(銀元)給北伐軍。1936年抗戰前,更赴美商「白銀協議」,得以在美國收購白銀,以支持中國政府外匯需求,當時與美國財政部長Herry Morgenthan建立了友誼與信賴。

 

胡適出任駐美大使,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借款,因而必須與陳光府並肩使力。事實上,美國政府是先同意借款給中國政府,然後才接受胡適呈遞到任國書-10月25日間,Morgenthan邀請陳光甫和胡適到他的寓所,告知美國同意借款給中國,隔天胡適才呈遞到任國書。

 

陳光甫的個人信用與胡適的學術聲譽當然居功厥偉,可是借款仍然是要有擔保品的-中國以桐油為擔保,向美國貸款2500萬美元,5年內以22萬桐油作價償還。之後在戰爭期間,又以錫礦與鎢砂為抵押,向美國貸款二次。甚至,滇緬公路(中國人很驕傲的「自己抗戰還要援英」英勇事蹟)事實上,也是為了打通這些抵債物資的輸出。

 

清楚了嗎?美國人講求的不是義氣,而是利益-朋友借款尚且要抵押品,不是朋友就只有買賣,甚至掠奪。

這一次,「口罩白送」是你台灣心甘情願的,防護衣得付錢,剛好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公孫策 的頭像
    公孫策

    公孫策故事塾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