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底發下宏願,要講(其實是寫)1001個中國故事,而且每天刊出一個故事。連載還不滿2個月,手寫初稿則接近100則。也就是還沒完成1/10,可是我已經開始後悔當初話出如風。

當然,我一定會努力堅持下去的。

這一個星期以來,主要在寫《吳越春秋》的故事。這一本書的主軸,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句踐復國」,當然包括最美麗的間諜西施,還有伍子胥報父仇、夫差報吳王闔閭之仇等故事。

這一段歷史的故事性極強,這本書以小說筆法寫歷史故事,真的令人「可歌可泣」。包括金庸武俠小說當中最短篇的《越女劍》,也是從本書取材。

2個例子:

1. 專諸刺王僚:

吳王僚赴公子光的宴會,穿上三層護甲,衛兵從王宮一直排到公子光官邸。席間左右都是王僚親信,侍衛持長戟站立在側。——戒備之森嚴,氣氛之肅殺,直可以令人感覺到寒氣!

專諸端出烤魚,在王僚面前剖分。魚腹中藏著「魚腸劍」,專諸抄起這把名匠歐冶子鍛鑄的神兵利器,直刺王僚胸口。

說時遲那時快,吳王侍衛的長戟已經撕裂了專諸的胸膛。

然而,匕首的去勢絲毫不停,次穿三層鎧甲,貫穿王僚胸膛,直達後背。

怎麼樣?好殺氣吧?

2.吳子胥逃亡中一幕

伍子胥從楚國逃往吳國,前方江水阻隔。

剛好有一條漁船溯江而上,伍子胥呼喊:「漁父,漁父,請渡我過江。」漁父看見岸邊有人窺視,就唱歌(指點):「太陽已經西斜,與你約在蘆葦灘。」

伍子胥趕去蘆葦,上了船,漁父由「千尋之津」渡他過江。

註:漁父:對年長漁夫的尊稱;一尋相當八尺,千尋之津意指水極深之處,確定追兵無法過江

過了江,漁父見伍子胥面有饑色,說「你在樹下等我,我去幫你張羅食物。」

漁父去了,子胥開始疑心生暗鬼,於是躲進蘆葦叢中。過一會兒,漁父回來,樹下卻不見人影,唱歌道:「蘆中人,蘆中人,既然走投無路又為何躲藏(不相信幫助你的人)?」唱了兩遍,伍子胥才從蘆葦叢中應聲。

吃完漁父帶來的食物,伍子胥將自己的配劍送給漁父,說:「這是我父親的配劍,價值百金,以此酬答你的恩情。」

漁父說:「楚王懸賞捉拿伍子胥,通風報信者賞賜穀米5萬石,還封爵為『執圭』,(我都不要)哪裡會要你一把百金之劍?你快上路吧。」

伍子胥告別上路,走了幾步,卻又回頭說:「漁父,你藏好船上的酒壺,別給人看見了。」

又走了幾步,仍不放心,再回頭(想要叮囑),卻見漁父已經自己將船弄翻,沈入江中了。

伍子胥是我心目中稱得上「英雄」的人物之一,可是看完這一段故事,那位漁父才是真英雄,伍子胥只是……政客而已。

又,故事中的場景、氣氛、人物心情,描寫得多棒!

這麼好看的一本歷史小說,卻「埋沒」了將近二千年,真是為它抱屈。而它未受到重視的理由卻可以理解:它是依照主題人物編排,如「闔閭內傳」、「夫差內傳」、「句踐入臣外傳」、「句踐伐吳外傳」等,因此它似史非史、似小說非小說。史家嫌他真實度不夠,文學家又嫌他太執著史實。

我寫「中國1001夜」是不管歷史或神話或小說的,故事「好看或好用」(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幫我訂的原則)為取捨。可是寫著寫著,感覺愈來愈強,想要將《吳越春秋》這本書,用線性敘述方式改寫出來,也就是講一個長篇故事(我不會寫小說,很遺憾),或者用連環漫畫形式呈現。

這裡想聽聽朋友們的意見:

我個人對這一段歷史的詮釋,是「報仇,報過來報過去,報個沒完」。想要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寫,出版社方面尚未達成共識,希望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