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世稱明朝「中葉」其實差一點就是「末葉」,接連好幾個昏庸皇帝,加上宦官(如劉瑾)、權臣(如嚴嵩),幾乎搞垮了大明王朝。全靠張居正財政改革成功,以及譚綸、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撐持國防。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牽連戚繼光被黜,譚綸、俞大猷去世,就靠一個李成梁坐鎮遼東。等到李成梁去世,東北的女真族隨即崛起。

女真族的領袖是努爾哈赤,他陸續吞併女真各部族後,稱「汗」,再征服漠南蒙古諸部,稱帝,國號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眼光遠大,他建立了「八旗」制度(政經軍一體),更主導創制滿文,使得後金加速脫離草原民族體制,進入文明帝國之列。

明朝視努爾哈赤稱帝為叛逆,還在商議要不要出兵征剿,努爾哈赤已經出兵,分兩路:左翼四旗進攻東州、馬根單(均在今遼寧撫順市),自率右翼四旗進攻撫順,兩路都順利取勝,撫順第二天就被攻下。

撫順失陷,遼東地區的明軍聞訊前往救援,與努爾哈赤正面交戰,正在雙方激戰之時,突然風沙大作,明軍迎風而戰,陷入不利局面,最後被後金軍全殲,包括總兵張承胤以及副將、參將、游擊等多名將領皆陣亡。如此結果,在明朝方面是舉朝震驚,在後金方面則是膽氣陡壯。起初努爾哈赤還告誡八旗諸將,「自居於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可是兩天攻下撫順,七天全殲明軍,虜獲人畜三十萬,勝利來得太容易,於是乘勝進攻清河(今遼寧本溪縣北)。

清河城四面環山,地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有大路可直通遼陽、瀋陽,為遼瀋之屏障,明軍有一萬人駐守。努爾哈赤先令裝滿之車在前,引誘明軍來搶,後金軍埋伏在車後突然殺出,明軍大敗回城,靠城上火砲頂住後金軍攻勢。努爾哈赤命士兵頂著木板在城下挖洞,後金軍遂從缺口突入城內。明軍援軍到達時,城已陷落,只得轉回瀋陽。努爾哈赤這下囂張了,他將俘獲來的一名漢人割去雙耳,令其轉告明廷:「若以我為非理,可約定戰期出邊。或十日,或半月,攻戰決戰。若以我為合理,可納金帛,以圖息事。」

明朝雖然還不清楚八旗軍有多厲害,可是從前的藩屬居然口出悖逆之言,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決定出動大軍「速行清剿,一勞永逸」。派出的總經略是楊鎬,起用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為前將軍,另徵調已經回鄉的將領杜松、劉綎。這個陣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敗定了:楊鎬年輕時就有「未見敵奔潰」的紀錄,此時「益老且諾」;李如柏的哥哥李如松一度接老爸的遼東總兵職位,驍勇善戰,但不幸戰死,朝廷只想借用李成梁的威名,但李如柏遠不如老爸、老哥;杜松當時是「勒令回鄉」狀態,心理不平衡;劉綎雖然善戰,卻已「告老返鄉」數年。簡單說,明廷根本沒把後金放在眼裡。正由於明朝心存輕敵,同時國庫拮据,明神宗又不肯動用內帑(皇家金庫),於是開徵「遼餉」(引起更多民怨,造成後來流寇的主因),內帑只「補助」十萬兩(白銀)。

經過十個月的準備,從全國各地調兵,大軍終於出發了:楊鎬為總經略,兵分四路:西路軍為主力,由杜松率領楊宣、趙夢麟等,兵力二萬餘人;南路軍以李如柏為主將,率賀世賢等,兵力二萬餘人;北路軍以馬林為主將,率麻岩等,兵力二萬餘人;北路軍以劉綎為主將,率一萬餘人,會同朝鮮兵為佯攻。總兵力十餘萬,號稱四十七萬,浩浩蕩蕩殺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市郊),剋期合圍。

努爾哈赤當然不能讓明軍完成合圍,也不能四面作戰。於是定下「恁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方針,也就是集中兵力,其以快速運動將明軍各個擊破。他以五百人虛守南路李如柏軍,右翼二旗赴吉林崖扼守險要,自己率六旗兵馬前往薩爾滸山阻截明軍主力,西路軍杜松。

杜松也知道,擋在赫圖阿拉之前的唯一險要就是薩爾滸山,因此星夜燃炬趕路,一日內冒雪急行百餘里,直抵渾河岸。努爾哈赤派出小部隊襲擾,杜松不畏嚴寒,竟赤裸上身率前鋒渡渾河。杜松如此奮不顧身,是因為他得到情報,後金兵約一萬五千人正於鐵背山上的界凡城修築防禦。

界凡城是赫圖阿拉的咽喉要塞,過了界凡之後便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杜松的策略是,留二萬軍隊駐守薩爾滸,自己率一萬軍隊進攻界凡城北的吉林崖。但是他不知道,努爾哈赤已經派四子皇太極(後來的清太宗)領二旗兵馬駐守吉林崖。杜松軍輕裝渡河,火砲輜重都沒帶,等到全軍強攻吉林崖,才發現敵軍防守嚴密,兵力也不少,但是已經來不及改變戰術。

努爾哈赤的後金軍主力到達薩爾滸,時間已是申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接近黃昏。努爾哈赤決定不援救吉林崖,而進攻薩爾滸的明軍,只要破了薩爾滸明軍大營,吉林崖明軍必定動搖。

後金五旗三萬七千騎兵的絕對優勢兵力攻向薩爾滸明軍大營,負責守營的王宣、趙夢麟奮勇抵抗,怎耐寡不敵眾,王、趙兩人戰死,明軍潰敗。於是,攻打吉林崖的杜松被前後夾擊,戰鬥在杜松與幾位將領先後陣亡後結束,明軍西路軍全軍覆沒。

這時候,明軍北路軍方才趕到。北路軍主帥馬林早先聽說杜松兼程趕路,認為杜松想要全攬功勞,下令北路軍加速行軍,可是被後金預先在行軍路線上設置的障礙(挖深塹、壘木石)所阻擋,輜重難行,遲滯兩天,到達薩爾滸時,西路軍已經全軍覆沒。馬林即刻決定易攻為守,將全軍分為三部:馬林自率主力在尚間崖安營,監軍潘宗顏則在飛芬山紮寨,加上杜松參將龔念遂勉強收拾殘部(在斡渾鄂漠湖邊整頓中),三部互為犄角,抵抗後金軍。諸將苦勸不要分散兵力,未被馬林採納。

努爾哈赤研判龔念遂部是最脆弱的一環,集中兵力(三倍於馬林全軍)攻打龔念遂,龔軍本來就是敗戰的驚弓之鳥,很快就被打開一個缺口,龔念遂戰死,部隊再度潰散。努爾哈赤毫不稍歇,隨即圍攻馬林所在的尚間崖大營,兩軍才一接觸,馬林膽小畏戰,先行遁逃,副將麻岩戰死,大營失守。於是後金軍包圍飛芬山潘宗顏部,飛芬山大營環列火器、防守堅固,後金軍傷亡很大,但畢竟寡不敵眾,無法抵擋後金軍不斷進攻,潘宗顏陣亡。至此,北路軍除主將馬林率數千騎逃回開原外,全軍覆沒。

東路軍劉綎的任務是佯攻,所以提前出發,孤軍深入,因此完全不知道西路軍與北路軍已經敗沒。這支軍隊中,大半是徵召南方各鎮、衛的士兵組成,對遼東酷寒氣候極不適應,始終進展緩慢。起初攻勢順利,連克數寨;中間停下來等後繼軍糧,再進軍四十餘里,擊敗後金軍五百人小部隊;再等待雪停渡河,渡河後與後金軍激戰獲勝,推進至距離赫圖阿拉約七十里的阿布達里岡。

努爾哈赤已經從薩爾滸山回到赫圖阿拉,他派出歸順後金的漢人士兵,偽稱是杜松部下,誘騙劉綎深入。劉綎為了「與杜松分功」,下令輕軍疾進。阿布達里岡地形重巒疊嶂,山間多羊腸鳥道,劉綎甚至下令軍隊「單列魚貫而進」。此時,後金軍已經完成布置:努爾哈赤自領二萬大軍防備明軍南路李如柏部,命長子代善、三子古爾泰、四子皇太極在阿布達里岡部下天羅地網。劉綎到達時,先遭皇太極由山頂往下攻打,代善則攻擊明軍側翼,敗退瓦爾喀什山,又被假扮杜松軍的後金軍打了個猝不及防,全軍大亂,往曠野敗逃,陷入後金軍包圍,劉綎戰死,全軍覆沒。

出師最晚的是南路軍李如柏,李如柏受父親李成梁、哥哥李如松的威名庇蔭,雖不能說是浪得虛名,但實際上沒有打贏過什麼大戰。晚年再獲徵召,內心貪生怕死,毫無戰意,又因為擔任後發預備軍,於是進軍緩慢。及至接到戰報,西路、北路軍相繼覆沒,李如柏大驚失色,副將賀世賢力促火速進軍,援救東路軍劉綎,李如柏全然不採納。等到總經略楊鎬聞訊,下令李如柏回師,李如柏接令後,即刻下令全軍班師,這支未曾交戰的軍隊,回軍途中竟然大肆擄掠,因而走走停停,被後金軍追擊,奔走相踐,死者千餘人。

經此一戰,後金當然不再對大明臣服,明朝在關外則從此只能採取守勢。往後的遼瀋之戰、錦寧之戰都可視為薩爾滸之戰「推倒第一塊骨牌」的後續效應,清興明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政論人文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