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07
《天龍八部》裡的神秘世家:姑蘇慕容。金庸花了老大篇幅在累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懸疑張力,營造姑蘇慕容的出場式。等到慕容博現身登場,才揭開那懸疑面紗:原來是矢志大燕復國的鮮卑慕容部後人。
講到鮮卑族建立的「大燕」,確實有一段「建國-亡國-復國-再亡國-再復國…」的史實,過程可歌可泣,可歌的是鮮卑慕容部族人一心復國的意志,可泣的是燕國其實敗在王族自相殘殺,而且一再重蹈覆轍。
鮮卑族的由來,長話短說,就是蒙古東邊的游牧民族中的一支。秦漢時期,北方草原有兩個強國,起初東胡強而匈奴弱,後來匈奴冒頓單于崛起,滅了東胡,族人躲避匈奴,遷移到烏桓山、鮮卑山,形成烏桓、鮮卑二族。三國時曹操曾經東征烏桓,之後唐、五代、宋時期的契丹也在這個地區。
枝節不說。西晉時「五胡亂華」,五胡就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其中鮮卑族建立了五胡十六國當中的六國,鮮卑族又有拓拔、慕容、禿髮、乞伏、宇文等部,其中慕容部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四國。
西晉南遷,北方開始五胡十六國相互攻戰的大亂鬥年代,首先稱霸的是後趙石勒(羯族),當時慕容皝已經建立燕國(史稱前燕),盤據遼東,等到石勒去世,後趙衰弱,慕容皝也不在了,兒子慕容儁繼位,出兵滅冉魏(漢人割據政權)後,勢力進入中原並稱帝。前燕最強盛時期,跟前秦(氐族)並立稱霸北方,國勢強大。
但是慕容儁死後,兒子慕容暐年幼,由叔叔慕容恪執政。而戰功彪炳的吳王慕容垂遭到猜疑及排擠,在危急之刻投奔前秦苻堅,得到苻堅的重用,後來苻堅滅了前燕,慕容垂暗自發誓要恢復大燕帝國。
苻堅在淝水之戰意外潰敗,各部族軍隊都難以收拾,只有慕容垂所部維持陣容完整,苻堅投奔慕容垂,慕容垂沒有趁機殺苻堅,但也沒有隨苻堅回到關中,反而帶著部眾回到祖國舊地,恢復燕國,史稱後燕。後燕一度稱霸華北,更扶持鮮卑拓拔部的代國(領袖拓拔珪,後來改國號魏),可是拓拔珪背叛後燕,在參合陂坑殺燕軍4、5萬人之眾。隔年慕容垂(70歲)親自帶兵討伐拓拔珪,經過參合陂,看見陣亡將士骨骸堆積如山,燕軍將士哭聲震天,慕容垂在馬背上吐血,終於因為病重而不得不撤退,死在回程路上。(拓拔魏後來統一北方,史稱北魏)
後燕復國-兵敗-滅亡的前後,另有同族建立西燕、南燕帝國,《天龍八部》裡提到的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包括了這些「燕國」的皇帝,也就是姑蘇慕容家的列祖列宗。從前燕建國到南燕滅亡還有很多故事,但可以「國亡則矢志復國,國強則自相殘殺」兩句概括描述。
歷史看到這裡,我們於是明白,姑蘇慕容家的「燕子塢」、「參合莊」,乃至武功「參合指」,都有它的含意。而慕容博、慕容復父子執著於復興大燕,甚至無所不用其極,都因為他們有著「矢志復國」的基因。
反倒是慕容博向蕭峯提出的四面圍攻宋朝大戰略:慕容氏兵發山東,為大遼呼應,同時吐蕃、西夏、大理三國並起,五國瓜分大宋…,還真頗有諸葛亮「隆中對」的格局(當然那是金庸的格局),也只有那樣的情勢出現,鮮卑才有可能在數百年後「復國」。
回應前面說的「可歌可泣」:前燕滅了,慕容垂矢志復興,然後建立了後燕;後燕滅了,慕容德又建立南燕;這當中許多感人情節,不遜於小說家的設計,這是「可歌」的部分。但是,前燕強大但還沒能「混一天下」之時,就開始相互猜忌/排擠,把最會打仗的慕容垂逼到對手陣營,終至被對手併吞;而後燕、南燕的終局也都是內鬥鬥垮了自己,才讓對手有機可乘,這是「可泣」的部分。
金庸選擇北宋做為《天龍八部》的歷史場景,然而,大理、遼國、西夏、天竺都是史實,只有「慕容氏意圖復興燕國」不是史實,而金庸的歷史使命感和深意也就在這裡了——內部權力鬥爭自相殘殺,自己搞垮自己,實不待外國/異族來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