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應邀去南部一所大學演講,主題是三國人物,其中一個子題是「你沒讀到的諸葛亮」。回程在高鐵上想到,另外有兩個故事其實也是一般人讀「三國」時,沒有讀到的。明確一點說,應該是「讀了,但是不可能去想到的」,易言之,需要用上「橫逆」推理,才「讀得到」。

 

一個故事是「許劭評曹操」。許劭是東漢末年一位「品人專家」,他跟堂兄弟許靖二人,每個月初一開講,品評當世人物,稱為「月旦評」(「旦」就是第一天,如一年的第一天是元旦,每個月初一是月旦)。經他評論之後,若是正面評價,往往身價百倍。

 

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三公之一),他也算得上是權貴子弟了。然而,曹嵩是中常侍(大太監)曹騰的養子,而且是因為這一層關係,才買到太尉的官位(東漢末年,官位是公開用錢買的,而三公等高官必須有極高層關係才買得到)。就因為這樣,曹操雖然是青年才俊又是權貴子弟,卻仍為高門世家的「士族」所鄙視。

 

為了拉抬社會地位,曹操透過關係,拿了介紹信去見許劭。許劭雖然礙於情面,不好意思不接見曹操,可是他卻緊閉嘴巴,不肯「評」曹操。

 

曹操急了,拔劍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說:「你是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曹操聞言大喜。

 

兩個問題:一、曹操被評為「奸」,為何還「大喜」?因為「奸」這個字,在古代不盡然是貶意的,奸雄有「智謀之士」的意思。二、「品人」有啥了不起,我們現在每個人每天都在批評人,不是嗎?但那個時代卻不一樣。

 

那是一個宦官與外戚干政的年代,而士人之間則相互標榜,甚至以「不仕」為清高。也就是說,有一大堆憑關係而做官的人,又有一堆有才能卻不願做官的人。政府的擢黜無法反映前者的優劣,士人之間的相互標榜也無法顯示後者的高下。於是「品人」成了另類標準,亦即那時候流行「品人」,而許劭只評「精品」。

 

許劭品人的水準有多好?就以曹操為例吧。曹操在諸侯討董卓時,還稱不上大咖,後來卻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在三國亂世中,建立了「建安時期」那個昇平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能被千年傳誦,正因為這兩句評語的確能代表曹操。

 

有想過嗎?許劭才第一次見曹操,還被他用劍威脅,卻能以兩句話涵蓋曹操,並且得到印證。了不起喔!

 

另一個題目也跟曹操有關:立曹丕為太子,而不立曹植。後人總因為「七步成詩」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同情曹植;又因為曹丕篡漢而否定曹丕。同時,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欣賞楊修破解曹操的啞謎(如「雞肋」、「一合酥」、「門闊」等),而認為曹操嫉才,因此而殺楊修。

 

等曹操死了,看到另一個擁兵在外的兒子曹彰回鄴都奔喪,劈頭一句話居然是:「先王璽綬安在?」經諫議大夫賈逵一番義正辭嚴,才默然無語。這時才知曹操的深謀遠慮:楊修是曹植的智囊,若曹操死了,楊修還在,他若幫曹植聯合曹彰,魏國立即會陷入內戰,乃至分裂。-怎麼樣?曹操的深謀遠慮,你「讀到」了嗎?

 (*本文同時刊載於萬寶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公孫策 的頭像
    公孫策

    公孫策故事塾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