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又名〈下江陵〉,是詩仙李白很有名的一首詩,連小朋友都能琅琅上口(小朋友唸「下江陵」http://www.youtube.com/watch?v=3syZ8sr4ppA),甚至還譜成了歌曲(黃自),還有南管音樂(南管「下江陵」在金門翟山坑道演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x-enXw_JU)。

然而,當我們流暢的朗讀詩句,乃至高歌詩曲時,我們自以為是「跟李白同在」了,但果真如此嗎?我們真能體會詩人作詩時的心境嗎?

詩人作詩,跟我們當學生作文不一樣。學生作文是為了考試拿分數,詩人作詩則是心有所動而出。心動又有兩種:內發稱做「情」,外觸稱為「感」。因情而生,也就是心有所思,油然而發,是謂真情;應感而生,也就是性之所至,適逢其會,佳句隨之而出,是謂興會。

〈早發白帝城〉詩句渾然天成,可是,李白作此詩當時,是心有所感,還是隨性吟哦?是真情,還是興會?

事實上,李白作這首詩的時候,並非遊覽三峽,而是另有一番際遇,懷著特殊的心境。

故事牽涉到另一位歷史人物: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

李白年輕時,應朋友之邀去太原遊歷,剛好遇上大將哥舒翰帳下一位中級軍官郭子儀因案獲罪。李白為郭子儀關說,郭子儀因而只受到降級處分。

郭子儀後來因為平定安史之亂,位高權重。可是李白在安祿山叛軍攻進長安時

漁陽鼙鼓動地來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rq-1ZqXhw,逃出長安,一路往南,到了永王李璘(唐玄宗的一個兒子)幕下。後來郭子儀輔佐唐肅宗李亨打回長安,永王李璘不服而反,最後兵敗。因此李白成了叛黨,判決流放夜郎。這時,郭子儀有機會報恩了,他為李白說情,唐肅宗批准赦免李白。

可是李白不知道這件事,他從丹陽溯長江西上,隔年才走到江陵,開始進入三峽。三峽上灘難行,隔年才到白帝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巫峽兩岸山壁林間高處,經常傳來猿嘯,那聲音異常淒涼,在空谷中迴響不絕,令人聞之悲哀。江上打魚人的歌謠如此唱著:「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沾裳。」這個典故在唐詩中時有所見,杜甫、白居易的詩句中都有。李白肯定知道這個典故,當他聽見巫峽兩岸的猿啼聲,心中想必也慘然。然後他到了白帝城,白帝城在巫峽的白帝山上,是三國劉備的絕命地。李白觸景生情,心情肯定更為低落。

這時候,長安來的宣詔使也到了白帝城,李白被赦免了,他自由了。恢復自由之身的李白,不必去夜郎了,他即刻轉回頭,順長江東下。

這時,李白的心情暢快至極。雖然走的是來時路,但眼睛看到的風景,耳朵聽到的聲音,卻因為心情的改變,完全不一樣了:

白帝山山頭上的雲,多美麗啊,因此是「彩雲」;巫峽兩岸猿啼依然,可是聽在耳中卻已不再是哀鳴,甚至幾乎完全無感,因為船行實在太快了!

《水經注》另一段記載:三峽水流湍急,夏季水漲的時候,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兩地相距一千二百里,感覺跟御風飛行一樣快速。李白用了這個典故,來時得靠縴夫拉縴,走上十天半個個月的三峽險灘,這次一天就回到了江陵!

瞭解詩人作詩時的心境之後,我們再念一次詩句: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怎麼樣?感受大不相同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公孫策 的頭像
    公孫策

    公孫策故事塾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