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的儒家二千多年來「言必稱堯舜」,堯舜為什麼成為賢君的代稱?

 

秦始皇統一天下,功業空前。有一次他問群臣:「我已經超過五帝的功蹟,誰可以接替我治天下?」有一位官員名叫鮑的令之回答說:「堯舜禪讓天下,不是陛下做得到的。」

 

原來如此,儒家稱須堯舜是由於堯舜肯讓位給賢人,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可是,事實真是那樣嗎?

 

雜家經典《呂氏春秋》對堯讓為給舜有著不同於儒家的記載:

 

堯以天下禪讓給舜,鯀對堯表示不滿:「你讓舜當天子,至少也該讓我當三公啊!」於是激怒他養的猛獸,發動叛亂。舜召見他,他抗命不去,在原野上呼嘯來去,造成禍患,於是舜便在羽山將鯀誅殺。鯀的兒子禹不敢怨恨舜,反而恭順事奉,治理水患不辭辛勞,面孔曬得黧黑,累得舉步維艱,以此取悅舜之心。

 

再看另一本神話經典《山海經》:

 

 

 

【原典精華】

 

洪水滔天,鯀竊帝1之息壤2以堙3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4布土5以定九州。

 

──《山海經.海內經》

 

 

 

1 帝:天帝。

 

2 息壤:傳說中能生長不已的土壤。

 

3 堙:音「因」,填堵、埋阻。

 

4 卒:遂行。

 

5 布:劃定,整理。布土:指大禹導九川注回海,重新布整國土。

 

 

 

再綜合《國語》、《竹書紀年》等史書或半史半神話,描繪出一個完整故事:

 

帝堯起初派共工治水,共工推倒高山堵水,卻因而堵塞了河流,使得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但堯並沒殺他。再派鯀收拾爛攤子,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阻絕洪水,讓老百姓得免於水患。但因洪水仍然四處橫溢,所以舜以此為理由,殺了鯀。

 

所以,合理的懷疑是:堯的女婿舜鬥贏了堯的兒子丹朱,誅殺了對人民有功勞、卻桀傲不馴的政敵鯀。至於舜傳位給禹,則是形勢比人強,禹為人民立下了大功勞,而贏回了政權。

 

如果以上故事比儒家寫的史書更接近事實,那麼,「禪讓」就只是權力鬥爭的美麗包裝而已。

 

(摘錄自《黎民恨˙楔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公孫策 的頭像
    公孫策

    公孫策故事塾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