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08

《天龍八部》最令我震撼的一幕,是慕容復竟然下手殺了包不同—弱冠初看當時,真的難以接受,後來幾次再看,震撼雖減,但心中總是不快,想不通金庸為何要寫得那麼絕。等到為了寫專欄,歷史讀多了,才明白那其實有著必然性。

小說的場景是:慕容復對眾人下了「悲酥清風」毒,並說要拜段延慶為義父,先扶保段延慶登上大理國王寶座,慕容復將來就是大理國王,乃可以用大理國的軍隊復興「大燕」。段延慶因為身中劇毒,不敢不答應,正當慕容復「雙膝一屈,又跪了下去」之際,門外大聲傳來「非也,非也,此舉萬萬不可」,當然那是包不同。

包不同大義凜然的說:「大燕國慕容氏堂堂皇裔,豈可改姓段氏?興復燕國的大業雖然艱難萬分,但咱們鞠躬盡瘁,竭力以赴。能成大事固然最好,若不成功,終究是世上堂堂正正的好漢子。…」又說慕容復「投靠大理,日後再行反叛,那是不忠;你拜段延慶為父,孝於段氏,於慕容氏為不孝,孝於慕容,於段氏為不孝;你日後殘殺大理群臣是為不仁;你……」,話沒說完,突然波的一聲響,他背心正中已重重的中了一掌,只聽得慕容復冷冷的道:「我賣友求榮,是為不義。」包不同則哇的一口鮮血噴出,倒地而死。

這一段,金庸成功的營造了慕容復狼子野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本性,但更深一層想,金庸飽讀歷史,當已想過「如果真的大燕復國,包不同的下場將如何」,才在小說中安排了這一幕。

包不同是姑蘇慕容氏「四大家將」之一,另外三位是鄧百川、公冶乾、風波惡。小說中最後由老大鄧百川發言,先說「我們兄弟四人誓同生死,情若骨肉,又說「我們向來是慕容氏家臣,…合則留,不合則去,…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但願公子爺好自為之。」三人帶著包不同的屍身,大步而去,再不回頭。

四人都是慕容氏家將,一向忠心耿耿,如果不是慕容復下手殺了包不同,絕不至於翻臉絕情。但為什麼說「包不同非死不可」?

慕容復殺包不同,跟劉邦、朱元璋誅殺功臣不一樣,後者當時的情境是天下已經到手,因為擔心功臣造反才行誅殺,而前者距離復國還遠得很,仍在需要人才打天下之際。也跟李自成殺李岩不同,李自成是「以為天下已經到手」,形勢研判完全失準,當然不夠格跟劉邦、朱元璋相提並論。

慕容復殺包不同,我的比喻是「唐太宗殺魏徵」——當然唐太宗沒有殺魏徵,以下是我的說法。

先說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靠什麼?靠人才。凌煙閣繪像功臣24位,其中11位(幾乎半數)曾經是「敵對方」,也就是說,李世民的胸襟/大度/識才是他成為偉大領袖最重要的條件。

前述11位當中,魏徵又是最突出的一位。魏徵在隋末逐鹿群雄中,曾經待過元寶藏、李密、竇建德、王世充手下,歸唐後,最初在太子李建成府中擔任冼馬(屬於太子近臣),更曾建議李建成要除掉李世民。可是後來李世民卻重用魏徵,他倆的君臣關係更成為歷史上的最高楷模。這一點,史書上都只見稱讚,未見深入的剖析。拙作《覘天命》中嘗試覘探他倆的內心:李世民已經成就了大業,他想要博取萬世之名,於是他選中了魏徵,兩人「合作演出」了「臣直諫無諱,君虛心察納」的戲碼。特別強調,絕不是說他倆演戲/作假,唐太宗肯定是英明之主,魏徵也肯定是剛正不阿。但是,魏徵絕頂聰明,他看出來唐太宗想要什麼,然後才能配合演出——換做前文提及魏徵那幾個「前老闆」,他早就腦袋不保了!

李世民有一次對長孫皇后說:「我一定要殺掉那個莊稼漢。」指的就是魏徵,說他是「莊稼漢」想必魏徵那天又「粗俗沒禮貌」了,然而李世民那次並沒有殺魏徵——慕容復不如李世民(當然差很多)。可是,魏徵對其他「前老闆」並沒有多言賈禍,而包不同卻在段延慶面前直言揭露慕容復的包藏禍心,那是包不同沒認清慕容復,不曉得「講這話要掉腦袋」——遠遠不如魏徵了。

所以說,包不同非死不可——不管慕容復最終「成王」還是「敗寇」,包不同管不住他的嘴巴,注定不得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