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金庸說歷史系列之002

金庸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就用上了歷史背景,但歷史背景在《書劍恩仇錄》只是「藥引子」的功能,讓讀者感覺「那是真實」而已。(事實上內容多是虛構,當然也無損於小說價值)

可是第二部《碧血劍》就不一樣了,金庸不但引用了大量史書素材,更以歷史實際發展作為軸線,並且將自己的使命感注入小說。

金庸自己說,《碧血劍》的主角其實是袁崇煥,他還寫了〈袁崇煥評傳〉作為小說的附記,那是他展現使命感的部分。然而,讀者看到的主角卻是袁承志,看到他為了「並誅明帝清酋」,於是跟第三方「闖王」結合,還跟李自成手下最有腦袋的「李公子」李岩結為兄弟。

李岩是個傳奇人物,《明史》上記載的名字是「李巖」,而我們既然談的是小說,當然就稱李岩了。史書中清楚記載了他的老婆紅娘子是「繩伎」,也就是在繩索上表演雜耍的江湖藝人,這位奇女子領導了一批饑民,她喜歡上當時還名叫李信的「李公子」,「擄之,強委身焉」。李信做了一首〈勸賑歌〉,向各家富戶勸勉賑濟,獲得饑民支持,卻被官府關了起來。紅娘子率領饑民劫獄,救出李信,兩人就去投靠了李自成。

野史《明季北略》記載了李自成跟(改名為)李岩見面的情景:李岩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岩說「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說「將軍恩德在人,願效前驅」,李自成也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兩人相得不亞於劉備見諸葛亮時的「如魚得水」。

李岩對李自成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一句口號「迎闖王,不納糧」。

這句口號的厲害在哪裡?

明朝自萬曆皇帝以後,朝政江河日下,張居正執政時期積存的庫銀原本估計可以支持10年不虞匱乏,但是卻沒撐到那麼多年,主要原因是外患,包括東北女真人崛起,以及援救朝鮮(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而後面的幾位明朝皇帝每一個都不願意拿自己的「內庫」出來當軍費,那就只有向老百姓課稅,於是有「遼餉」、「練餉」、「剿餉」等各種名目,老百姓被一層又一層剝皮,苦不堪言。

嘗試將自己投入那個情境,「闖王來了不納糧」多吸引人啊?也因為老百姓已經被餓慘了,根本無法考慮「闖王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民生福祉?」管他的,現狀繼續下去反正是死,顛覆了再說。

然而,儘管農民大眾的忍受度已經到達極點,流寇卻始終未能取得勝利,甚至一度快要被政府軍剿滅:崇禎11年,剿匪總督洪承疇通令四川各地政府軍「嚴守要害」,李自成的流寇軍攻不下縣城又缺糧食,被洪承疇引誘/設伏痛擊,幾乎被殲滅。李自成帶著數千餘眾前往投靠張獻忠,差點被張獻忠「吃掉」,一個人騎著騾子逃走,投靠「老回回」(也是流寇,顧名思義是回族),臥病休養了半年多。

隔年(崇禎12年,1639年),老回回借給李自成數百人眾,李自成復出劫掠,又被明軍將領左良玉擊潰。李自成好幾次想要自殺,被養子李雙喜救回,可是已經無力突圍,困在崤、函山中。轉機卻在情況最糟糕時出現,原本剿匪有成的洪承疇此時卻調任薊遼總督,去關外對抗清兵,繼任的楊嗣昌讀過兵法卻拘泥於文字,說:「孫子兵法有云『圍師必闕』,我們不如開一個口給盜賊有路可走,然後一舉殲滅之。」這個戰略不能說不對,只是楊嗣昌沒有能力執行「設伏殲滅戰」,結果被李自成脫逃,竄入河南一帶。當地饑民有百萬之眾,通通成了李自成的兵源。

就在那一年12月,李岩跟紅娘子投靠李自成,同時加入的還有闖軍另一位大軍師牛金星,牛金星又引進了一位讀書人宋獻策(這幾位在《碧血劍》書中都有出現),而李岩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李自成就此聲勢大振,最後攻進北京,崇禎自縊,大明王朝滅亡。

說那句口號摧毀了明朝,確實不誇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