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看選戰之二十二)

 

歷代名將演繹「置之死地而後生」最成功,也最得孫子精髓的當推韓信。

劉邦命韓信攻趙,大軍到達井陘口,卻不出陘,先派出一萬人到河邊結陣。這個舉措明顯違背兵法原則(背水結陣沒有後退空間,缺乏調度彈性,是兵家忌諱),在柵壘上密切觀察漢軍敵情的趙軍見狀大笑,認為韓信是個飯桶,這下勝定了。

(*註:「陘」是太行山脈的特有名詞,太行八陘是穿越太行山的八條路徑)

韓信大軍出陘,趙軍主帥陳餘也出戰,韓信詐敗,退往先前布置好的「水上軍」陣地。軍旗、戰鼓扔落滿戰場,趙軍爭著搶拾,陣形大亂。反而漢軍背水一戰,反撲成功,加上韓信前一晚派出的騎兵,繞道山林突襲趙軍後方營壘,拔掉趙軍黃旗,插上漢軍紅旗,趙軍軍心大亂,潰不成軍,主帥陳餘陣亡。

事後,漢軍諸將問韓信,為什麼違反兵法原則仍能大勝?韓信說:「諸君兵法沒讀通,兵法上不是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水上軍背水一戰,個個拼命,我的詐敗戰術才能成立啊!」(趙軍已經等在井陘口,沒有設伏的空間和時間)

韓信所謂「兵法有說」,是指這一段:

《孫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九地〉篇同時說:令發之日,士坐者淚沾襟,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意思是,當軍隊置於別無他路可以走時,雖然哭得涕泗縱橫,卻都能迸發出像古代刺客專諸、曹劌那樣的力量。事實上,韓信當時率領的部隊,有一半是他之前打敗魏國後收降的魏兵,軍心尚未十分歸附,只有這個方法能讓他們發揮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力量。

回來談選戰,選民如果懷著看戲的心情「挑一個喜歡的角色投」,則他們很可能臨時改變意向,也可能不去投票。所以,政黨/候選人(中外都一樣)常用的方法,就是激發選民的負面力量:仇恨、怨憤、厭惡、痛苦、危機,讓選民感覺自己已經被逼到懸崖邊,而投一票就可以解除這種仇恨、怨憤、厭惡、痛苦、危機。(而那是溝通/說服的工作,另文討論)

傳統藍綠政黨用的:「中華民國即將不存」、「台灣將被中共併吞」等都是,當這些藍綠八股對新選民無效,柯P的「推倒藍綠高牆」、「垃圾不分藍綠」於是發功——繼續非藍即綠,台灣就完了!

今年異軍突起的韓國瑜,也是激發了高雄人心底壓抑多年的怨氣,同時點燃北漂青年的怒火,乃能鼓動風潮,眼看要翻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