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慚愧,上星期自己提出的問題,朋友們給了很多答案,結果我在《韓非子》上找到了答案:

《韓非子‧外儲說上》:

越王句踐見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為式?」

王曰:「蛙有氣如此,可無為式乎?」

士人聞之曰:「蛙有氣,王猶為式,況士人之有勇者乎!」

是歲人有自剄死以其頭獻者。

「式」是一種車上的行禮。句踐向一隻膨風的青蛙行禮,硬說那隻青蛙「有氣勢」。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國君提倡勇敢,於是越國人就「拚勇敢」,而且「拚很大」,大到「自殺獻腦袋」。換句話說,檇李陣前那一批割頸自殺的人,還真的認為「自殺是勇敢的最高表現」。

「充數的竽」(這個筆名真是客氣)問說:「吳軍是不是很笨啊?」當時的吳軍剛剛打敗楚國,是一支能征慣戰的勁旅,可是還真是第一次看見這種場面。古代人比現代單純得多,吳軍笨,越國人更笨,笨到以為自殺就是勇敢,可是這一怪招卻看呆了吳軍,也使得吳王闔閭陣亡。

然而,單單提倡「拚勇敢」是不夠的,仍然要加入「重賞重罰」要素,《韓非子‧外儲說上》另有一則記載: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

對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

於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塗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雖然提倡勇敢,可是看到火燒屋,仍然裹足不前。為什麼?人都愛惜生命啊!

加入重賞重罰要素:因為救火而死,比照戰死敘獎:救火而不死,比照打勝仗敘獎;畏縮不前者,比照陣前逃亡論罪;於是個個奮勇救火。

「戰死」排在「戰勝」之前,顯然獎賞要來得豐厚。那就難怪檇李陣前能夠「積極主動」上演那一幕了——反正已經犯了死罪,勇敢自殺則名聲得以洗刷、家屬得到厚賞,當然「拚下去」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