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有怨、有仇時,會恨、想要報復,那是正常。

要拋開仇恨,或暫時擺一邊,那就得「忍」。

「忍」這個字也有好幾個層面的用法,簡單分成2種:

第一個層面如:容忍、忍受、忍耐、忍痛、忍辱……,這我稱之為淺層的「忍」。

第二種是「深層的忍」:

如果一個人忍受了超過常人所不能忍,就被稱為「忍人」。這「忍人」可不是日本的「忍者」,通常是指這個人「能忍而幾乎失去了人性」,也就是「殘忍」的忍。

還是講故事舉例比較清楚:

越王句踐是被形容為「忍人」最多的一位,他的忍功如何?

句踐不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他被吳軍包圍在會稽山上時,起先派文種去求和,對方不接受。句踐當時曾經想要「殺妻子,燔寶器」(殺掉老婆、孩子,燒掉傳國寶器,就是橫下心,準備拚一死戰了),顯示他也有剛烈的一面。

後來,賄賂吳國太宰嚭成功,吳王夫差接受越國求和,條件是「越王夫妻到吳國為僕」,句踐答應了。到此為止,都還是「忍辱負重」的層次。

句踐在吳國表現得最「忍」的一幕,是吳王夫差生病,句踐親自「嚐糞」:

句踐請求入宮探病,夫差召見。在宮門口遇到太宰嚭,伯嚭正好端了馬桶出來,句踐自請嚐糞,用手伸進馬桶,沾了屎尿,放進口中「品嚐」。之後進宮,還「恭賀」夫差病情即將痊癒,因為糞便味道酸苦,是好轉現象。

跟嚐糞相比較的話,句踐後來「臥薪嘗膽」算得了什麼?而「嚐糞」就是一種「超乎常人的忍功」。句踐具有這種忍人所不能忍的特質,所以他才可能使出以下的絕招:

吳王闔閭攻打越國,兩軍在檇(音「最」)李對陣。吳軍是曾經擊潰楚國的能征慣戰勁旅,越國則剛剛遭逢國喪,越王允常駕崩,句踐甫繼位。句踐知道憑實力肯定打不贏,只能出奇制勝。

越軍陣前走出三排人,都是犯了死罪的犯人,每個人在脖子上架著一把劍,走到吳軍陣前,高聲喊叫:「我們犯了死罪,但是不敢逃避戰死,情願死在軍前。」然後,一個一個用劍割頸自殺!

吳軍雖然久經沙場,卻從來不曾看見過這等場面,一個個伸直了脖子觀看。

句踐趁此機會,發動攻擊,打敗了吳軍。闔閭傷到腳大拇趾,流血過多死亡。

這是古今所有名將都使不出來的絕招,還真是殘忍。

這樣說好了,一個人想要自殺,總要有相當「動機」才行。不是心甘情願的拿劍「抹脖子」,又不是日本武士以切腹為榮耀,還是在看到旁邊那個人用劍割頸之後,仍然毫不猶豫的自刎。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都有求生意志。合理的推測,句踐一定有「比自刎更嚴厲、更可怕」的招數,驅使這些人(那怕是死罪犯人)義無反顧的做出這樣的行為。

回頭再看前述故事中,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小細節:太宰嚭親自幫吳王端馬桶出來。

太宰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吳王的馬桶想當然有地位更低下的人會拿出去清理,哪裡需要太宰來做?太宰也不應該做這種事。

可是伯嚭卻這麼做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他這個太宰的官位就來自「肯做別人不做的事情」。有這麼一句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修改一下:「做得奴下奴,也成人上人」。道理其實一樣:做這樣的事情,例如太宰幫國王倒馬桶,肯定會受到士大夫的輕蔑,甚至冷朝熱諷。但是只要「忍得住」,就能成為人上人。

所以,能忍是一種美德,能忍才是強者。可是,如果你遇到一個「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角色,在欽佩之餘,可能還是提防著點比較妥當。我們當然不該存害人之心,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最後,可否請各位朋友幫忙動個腦筋:

句踐可能用什麼「絕招」,讓死刑犯義無反顧去陣前割頸自殺?

謝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