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為一本書「國民黨不想提,共產黨不願談的中國近代史」寫的導讀,為了7月要擔任一個青年參訪廣東團的隨行老師,找出來分享一下

初讀本書,猶如挨了一記當頭棒喝,讀過一半卻有豁然開朗之感。簡單說,由於閱讀本書,我對於國共由合作到決裂那一段歷史,有了全新的觀察角度。全新的另一個意思是「成長空間仍大」,所以,出版社邀我寫一篇導讀,我寧願稱本文為「心得分享」。

所謂「全新的觀察角度」,是我想跟讀者分享的第一個心得:「鳥瞰」那一段歷史。

我們這一代,從小接受反共教育,所有的認識就是「一切都是國民黨的功勞,共產黨始終是破壞份子」。後來,兩岸形勢丕變,動員戡亂停止,大量「共匪說法」湧至,於是對那一段歷史不再是一維思考,而有了二維思考。而本書是日本學者(非當時參與的客觀第三方)採納大量俄文資料(國際共產黨是當時深入參與的第三方)寫成,於是對之前的二維思考形成了鳥瞰效果,對於當時發生的實際情況,乃能有立體的認識,這是我以「當頭棒喝後的豁然開朗」形容閱讀此書的原因。

當然,本書因為採納了大量的俄文資料,不免過於強調國際共產黨中央對當時中國局勢的影響力。對我而言,由於前述的「二維思考」久著於心,受影響不大。可是對於年輕的讀者,誠心建議在這一點上要有點「戒心」。因為畢竟國際共產黨是「外人」,在當時那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年代,只可能間接用力,不太可能成為決定性力量。

其次要跟讀者分享的心得,是重新認識孫文。

在此之前,「國父」的形象太深刻,從來沒有想過,在當年那種複雜的利害關係下,怎麼可能有一個人能夠全憑「偉大人格」,同時讓同志服膺又讓敵人尊敬,因而能斡旋各方力量,推動國民革命。看了本書,方才明白,孫文不只是「孫大砲」,他稱得上是一位卓越的「縱橫家」,因此能周旋於國民黨內派系、國共兩黨、日美蘇等外國勢力、乃至華僑金主之間,並且能調和各方意見,折衷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特別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那段過程,讓我對前述的疑問,獲得合理的答案,並且深為佩服。簡單說,孫文不只是一個道德形象,不只是國民革命的精神領袖,他是一位能夠「make things happen」的實踐家。

第三個要跟讀者分享的心得,是重新認識蔣介石。

國民黨的宣傳,蔣介石是被神格化的,可是共產黨的宣傳,蔣介石身上卻看不到任何優點。而在本書中,經由俄國人的紀錄與日本學者的描述,也就是「鳥瞰」角度觀察,蔣介石如何從一個國民黨內的二線人物,變成國民革命(主要是北伐)的領導者,然後變成獨裁者。

個人的看法,蔣介石絕非打開頭就有成為革命領袖的想法,但由於時勢的發展,他被推到了第一線。突然承擔了國民革命軍重任的蔣介石,將財政集中、軍權集中,乃至政權、黨權的集中,是無可避免的:他若不能做到大權獨攬,北伐就不可能成功,而且他本人會被鬥垮。一旦他能夠大權獨攬,旁邊就肯定不缺馬屁集團以及讒言角色,將同志一個個變成政敵,想不成為獨裁者的難度很高。事實上,這種情形數千年來不斷的在發生,且不唯中國。

必須給予他肯定的是:黃埔軍校的教育訓練。書中令我豁然開朗的兩段文字:「蔣介石之所以能就任(黃埔軍校)校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完全沒有軍閥背景。……(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培育具國民性的軍事力量,不受軍閥限制是不可或缺的條件」、「(東征陳炯明的關鍵一場激戰)黃埔軍校第一屆學生與教導團出現了高達三分之一的死傷率,這是軍閥間戰事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也就是說,以黃埔軍校為主幹的北伐軍,能夠掃平軍閥,完成統一,蔣介石對軍校學生的教導與領導,有著不可思議的作用(後來黃浦學生對「校長」的忠貞,或被稱為「愚忠」,都是這個作用),不要以他後來的獨裁者形象,否定他的功勞與能力。

第四點要跟讀者分享的心得是:思想的力量。

本書主要是敘述國共兩黨由合作而決裂的過程歷史,但是我讀到另一個面向:國民黨跟共產黨合起來的力量(包括軍事與財政、土地、人口等力量)其實差北方軍閥很多。雖然軍閥之間勾心鬥角,但即使是各個擊破,北伐軍的兵力也差很多,而最終能夠完成統一,靠的其實是思想的力量——軍閥沒有思想領導,國民黨跟共產黨都有思想領導。思想領導意味著人心歸向,而人心永遠是最大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