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看選戰之六)

李世民為大唐開國的第一場勝仗——霍邑之戰。

李淵從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直指隋朝京城大興(今陝西西安,唐朝建國後稱為長安),由於天雨路難行,給了隋朝調動軍隊的時間,宋老生領二萬精兵進駐霍邑(今山西臨汾),扼守汾水峽谷南端出口,擋住了唐軍的進軍路線。

李淵兵糧未至,一度有意撤軍回晉陽,李世民苦諫,才召回原本已經出發的軍隊。然後採用誘敵方法,讓宋老生以為出現了「一舉擊潰叛軍」的機會,開城出戰。

霍邑城下,李淵與李建成(李淵長子)合陣於城東,李世民和柴紹(李淵女婿)列陣於城南。雙方於城東戰場先交鋒,戰事對唐軍不利,而李建成卻在此時墜馬,使得唐軍一時陷入紛亂,軍隊後撤有失控之虞。此時城南唐軍從側翼突擊,李世民和段志玄(後來凌煙閣繪像24功臣之一)身先士卒,李世民手刃數十人,兩把刀都砍出缺口,滿衣袖都是血,甩血再戰。一路衝殺穿透隋陣後,調頭殺回來,隋軍潰不成形,大軍棄械而走,宋老生陣亡。經此一戰勝利,唐軍進入關中平原,大興城已經無險可守,李淵順利進入大興,隔年就篡隋立唐。

等到唐太宗即位後,一次跟名將李靖討論《孫子兵法》,談到「奇正相生」。唐太宗問:「霍邑之戰,我軍敗退時,我領兵切斷宋老生軍的後路,才獲得勝利。那是正兵?還是奇兵?」

李靖說:「我軍高舉義幟,是正兵;建成墜馬,是奇兵。」

太宗:「當時幾乎壞了大事,怎麼是『奇』呢?」(李世民認為是真敗,不是佯敗誘敵)

李靖:「用兵以前向為正,後退為奇;而如果當時右軍(城東戰場在城南的右方)不退卻,宋老生就不會追擊,那怎麼能讓我軍有機會攻其側翼呢?宋老生不懂兵法,恃勇疾進,才被陛下擊敗,那一戰可說是『以奇為正』的最佳例子啊!」

太宗:「建成墜馬,大軍退卻時,高祖臉色都變了,等我進擊後,才轉敗為勝,誠如你說的『以奇為正』啊!」

也就是說,奇正相生的最高境界是,隨時視狀況調度軍隊,改變「奇正」,讓敵軍無法捕捉我軍主力,而我軍得以擊潰敵軍陣形,也就是戰術靈活者勝,呆滯者敗。

「東亞青運」事件對正在進行的選戰,藍綠哪方有利?哪方不利?目前看不出來,原因其實在於雙方都只有「正面交兵」,沒看見「以奇為正」的戰術運用,所以雙方都還維持各自的陣形,無勝無敗。

然而,「北京因素」向來都是台灣選舉的重要變數,不論是朱鎔基的嘴臉,還是黃安的「豬隊友效應」都是——其實是因為民進黨慣打「反對牌」,每次有反對目標就勝,無反對目標就敗。

朱鎔基那一次之後,北京學會了「不扮演直接干預角色」,但那是胡錦濤時期。習近平自中共19大之後,對台採取「直接介入」政策,必然予民進黨有很多題目可做,而國民黨卻不好為北京說話——也就是民進黨還會有很多機會利用「反中情緒」,而國民黨只能迴避躲閃而無法「以奇為正」反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