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拉圭總統來訪,先是翻譯官「跳過」蔣介石不翻譯;然後在高雄,將草皮蒙在拒馬上。我的腦海裡立即浮起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以為就看不見;摀上耳朵,以為就聽不到」。

兩者不是一樣的可笑嗎?

蔡英文就職後,非常努力要「去蔣」,但即使蔣中正銅像的腦袋被砍掉,蔣中正仍然存在於巴拉圭人的腦袋裡。道理就那麼簡單且無法推翻:歷史,是翻譯官跳不過去的;歷史,是教科書無法扭曲的。

讀歷史愈多,學會了「進入歷史情境,體貼當事人的思考」,然後我們以史為鑑才能真正不蹈前人覆轍。否則若只是批評或訕笑當事人做錯了決定,不去探究「他為什麼這樣決定」,將不免犯同樣的錯,只是形式不同,別人沒看出來。就如前文所說,「蒙上眼睛/蒙上草皮」、「摀上耳朵/翻譯跳過」其實是一樣的可笑。更由於一個多月前才聽到蔡英文針對「六四」批評北京,一個多月後就看到「蛇籠上的草皮」,能不失笑!

最近為了準備一堂有關南北朝的課程,探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決策,是源於如何的時代與社會背景,體會他的改革初衷,突然領悟「蔣介石不也是嗎?」

大家都從歷史課本上讀到過,北魏孝文帝是推動「胡人漢化」改革的偉大領袖。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只有漢化運動而已,他不只是「仰慕中原文化」而已,他對當時老百姓最大的貢獻有二:班祿與均田。

班祿,就是發薪水。在此之前,鮮卑貴族、官員、軍人基本上是沒有薪俸的。他們的「收入」就靠劫掠、貪污,還有就是跟漢人豪族勾結剝削老百姓,而班祿的目的在於:所有官員都依標準領薪俸,然後嚴格懲罰貪污(受羊一頭、酒一斛者處死)。當然,反彈很大,甚至釀成「六鎮兵變」。重點在於,孝文帝為什麼要做這項改革?如果他存心奴役漢人,不必做此改革。

對應到蔣中正。今天年金改革的一個爭議重點是18%,18%怎麼來的?還不是因為當時公務員薪水太微薄,所以許他們退休後能有優惠存款嗎?本文重點不在18%,而在於:蔣中正如果不是為了台灣人民生活,如果他只是想要「剝削台灣人,以遂其反攻大陸夢想」,他為何要壓縮公務人員薪水呢?那些人正是他「剝削台灣」的爪牙,不是嗎?

然後說北魏的「均田」。在均田令頒佈之前,鮮卑統治階級搶走了大部分土地,漢人「塢堡主」收容難民,老百姓卻成了他們的農奴。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的男子、女子都可以向朝廷「受田」(領地),到了不能勞動時,再還給政府,領地者包括「奴婢」,領地的畝數也不分貴賤。(對於北魏均田令的功過、良窳,本文不贅)

對應到蔣中正。蔣中正推動「三七五減租」是為了什麼?在此之前,佃農的收成62.5%要交給地主,以後只交37.5%。如果蔣中正「只想以台灣為跳板,無心於台灣」,那麼,他當年大可跟地主階級勾結/妥協,地主肯定願意增加「報效」,而不願意減租25%,是吧?

當然,你可以說,北魏孝文帝跟蔣中正都是為了鞏固其政治權力,擔心政權不保。如果是這樣,那麼,今天的蔡英文政府難道不是為了政治權力,而推動她的各項改革?

反而是,北魏孝文帝和蔣中正當年的改革,都是人民受益,剝削階級受損。可是今天蔡英文的改革(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卻都是人民受害。更甚者,還對人民的抗議視若無睹,將拒馬蒙上草皮,真是愚不可及!

腦海中卻浮現胡適之的詩句:

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那草皮,也掩不住拒馬的形影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