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兩黨為了審查前瞻計畫預算,鬧得毫無章法,連帶使得納稅人也搞不懂,而將近一兆元的軌道建設究竟該不該花,或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

這裡簡單敘述:前瞻計畫分八年編列特別預算,舉債共8824億元,其中軌道建設(包括鐵路、捷運、輕軌)占了將近半數(4241億元),但地方政府須自籌部分經費,總經費估計將達9958億元。整個計畫包括38個方案,專家指出,其中有75%恐怕變成「錢坑」!

眾多質疑聲中,一個問題非常典型:如果你是嘉義市長,你要花275億元做一個效益存疑的鐵路高架化?還是趕快突破那個尷尬的污水下水道「零接管率」?——這是很嚴峻的一個問題,基本上,市民思考跟市長思考可能完全相反,而歧異是由於「鐵路高架大家都看見,而污水下水道大家看不見」。。

四川的都江堰是2千多年前建設的水利工程,而能用到今天。都江堰的了不起此處不贅,要提出來的是,當年(戰國時代)建設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大堰完成之後,訂下了「歲修」的六字訣:深掏灘,淺包堰。這六個字寓意深遠:掏灘的工程量大,用工甚多而人不易見(因為灘在水下);包堰(修補或加高加寬)的工程量小,且堰在水上,容易為人所見。這六個字就是詔示後人,要重視工程的實際效用,而不以外觀眩人。問題在於,今天台灣的民主政治品質太膚淺了,地方首長考量選票高於一切,所以高架鐵路勝過了污水下水道。

然而,行政院卻認為這是一個「前瞻」建設,台灣將因為這麼一項大規模的軌道建設脫胎換骨,未來的台灣「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將重新定義」。

交通建設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繁榮,這一點殆無疑義。問題只在於,交通建設的效益何時呈現。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山高速公路,當年蔣經國內閣提出這個計畫,被黨外譏諷為「蓋高速公路只是為了給有錢人開車」,但事實上它將台灣西部走廊的生產力提升了何止10倍,效益當然更遠遠超過工程投資。

今天這將近一兆元的軌道建設投資,能帶來多少效益呢?

以大運河為例。大運河分為四段,有三段是為了水路運輸而開,只有江南河是為了隋煬帝南巡而開,為了開這條運河,勞民傷財,最終還搞垮了隋帝國。直到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稻米輸往京師,有很長一段時間全靠「漕運」,大運河終於發揮了效益。可是,隋朝的老百姓何辜?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各地(台灣也是)的名山古剎。北魏人楊衒之所撰《洛陽伽藍記》,直白的批評「佛法無靈,徒然浪費」,時至今日它們終於成為寶貴的觀光資源。可是南北朝時人民何辜?(楊衒之寫下了「侵漁百姓」、「不恤庶眾」等字句,可見佛教當時如何耗費民力)

簡單說,軌道建設遲早都會出現效益的(那怕今天幾條鐵路支線也有觀光效益),你可以說它是有前瞻性的,但是「前瞻」多遠?今天的財政/納稅人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必須考慮的兩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