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大戰之前,各方軍閥都密切注意著兩強鹿死誰手。

遠在甘肅的涼州牧韋端派從事(幕僚長)楊阜維使節前往許昌,名為向朝廷貢獻,實為觀察形勢。

楊阜返回後,盤據關中的董卓舊部諸將問他:「袁曹之爭,誰勝誰敗?」

楊阜說:「袁紹寬宏大量,可是缺乏決斷;好謀卻不知如何選擇。不決斷便無威信,不做抉擇將始終處於被動。因此,目前雖然強大,最後終將失敗。曹操有遠略、有才幹,一旦抓住機會就絕不猶豫,策略貫徹執行到底,敢於任用度外的人,被任用者於是盡心盡力。所以,眼前雖然聲勢落後,最後必能成就大業。」

之前寫了許劭的品人術,評為千古第一。最近看到楊阜,才明白,東漢末年的品人、觀人,不只是一種流行而已,事實上已經建立了一套SOP

就拿楊阜為例,《三國演義》中的楊阜只是一個配角中的配角,他卻能走一趟許昌,就看出居劣勢的曹操必勝,反而聲勢浩大的袁紹必敗。

台灣夾在美國跟中國兩強中間,其實沒有太大的中立空間,終究得西瓜偎大邊。問題在於,美中兩強最終鹿死誰手?

台灣沒有許劭、沒有楊阜,更沒有東漢末年那一套能夠觀人成敗的SO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