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學潮衝擊很大,可是太多人只從一個面相思考:綠營暗中主導、反馬恐中、…,於是只能得到簡單且不能切中問題的結論。但這麼大的能量發出來是事實,執政黨張皇失措是事實,民進黨被邊緣化是事實,工商界乃至勞工團體加起來也勸不回是事實。這股能量哪裡來?年輕人有怨氣、對時局不滿、對未來焦慮,對,這股能量夠大,但卻是「位能」(potential energy),將這些分散在各個點的位能連結起來,並激發而為動能(kinetic energy)的,是網路。更明確一點說,是數位傳播與數位通訊。且正由於國民黨、民進黨,乃至所有既得利益(estabished),包括電子業巨擘在內,其實都不具數位傳播的思考,因而無以應付。

 

戰國時,趙國稱王第一位君主趙武靈王(趙雍),在戰國諸雄當中,最後一位稱王。在「五國相王」(323BC,五國是魏、韓、趙、燕、中山)會後,趙雍說:「沒那個實質,豈敢有那個名?」下令國人稱他「君」,而不稱「王」。

 

趙雍說那句話,不是謙虛、退讓,而是自勵。之後,他北略中山國、西略胡地,甚至計畫從雲中、九原(今山西北部)向南襲擊秦國。為此,他假扮使者去見秦昭王,秦昭王事後覺得那個使節相貌不凡,派兵追他,而趙雍已經出國。之後他讓位給兒子趙何,才稱王。他自稱「主父」,仍領兵四處征伐,死後才諡「王」。

 

趙武靈王憑什麼威震戰國群雄?靠的是「胡服騎射」,也就是不穿長衫穿褲子,上身則剪裁合身,便於上下馬,且能在馬背上射箭。那改變了戰鬥技術,同時也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車戰、步戰兵學思想。

 

然而,胡服騎射只用在軍隊,無法達到戰國時全民皆兵的理想狀況,因此武靈王推動全面「胡服」,這下子卻招致強大的反對。因為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衣服是禮儀制度重要一環,深植士大夫的觀念,孔子就曾以「被髮左袵」(胡人裝束)為文化淪亡的表徵。武靈王用盡方法說服了趙國貴族支持他的胡服政策,過程中,有2句名言「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意思是:用理論駕車的人,無法真正瞭解馬拉車的實況;用傳統觀念治理現代社會的人,無法真正體會進步的實況。

 

今天的數位傳播就是「胡服」,數位通訊就是「騎射」。具體說,學生用Line、用臉書聯絡,打得政府措手不及,包括民進黨立委也只能聞訊趕到,扮演學潮的「保全」而已。學生在立法院議場內外,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只看視訊;反而學運現場的影像卻能透過網路傳播,傳達全世界。

 

直到學生占領立法院3個星期之後,才聽到政府機關說「公務員要學做懶人包」。

 

不客氣的說,懶人包不是「胡服騎射」,只是那射出的「箭」而已。政府的大官受了「箭創」,卻只會下令部屬「製箭」,這就是「不達事之變」。

 

可以想見的,國安與治安單位會加強網路上的情蒐,對象會擴及學生。我一點也不贊同這個作法,因為一來是加強了監控,有走向獨裁的危險;二來,那也只是「秦昭王追趙武靈王」,重點仍在於「胡服」才是時代趨勢-騎戰取代車戰,數位傳播取代傳統媒體。

 

簡單說,政府也好、在野黨也好、工商界與勞工團體也好,都還活在「爭取上電視」的時代。可是,年輕人已經進入「視訊取代傳統媒體」的時代。

 

這次學運是對全體既得利益階層的一次數位衝擊。「數位革命」不再是虛擬的了,甚至已經成為人民革命的利器。「大人」們必須儘快「胡服騎射」,否則數位革命會一波比一波更強。

 *本文轉載自4/14萬寶周刊「橫逆集」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