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在世,七分是命,三分是運,你說「難道努力沒有用嗎?」努力,我將之歸於「命」:相書上常見的用語如「黃雲蓋頂,必掇大魁」,請問,一個人若沒唸過書,沒下過工夫,縱使黃雲蓋頂,又豈可能中狀元?又如「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是,肯不肯回頭則是,周處除去了南山猛虎、長橋蛟龍,如果不除「第三害」(自己改過向善),那還是流氓一個。總之,一個人成功,一定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頭,問題在於,運氣來時你能不能看到機會?你又有沒有能力把握住這個機會?有時候,膽識還比能力更重要

 

   高俅是個社會寄生蟲,不務正業,只會踢「氣毬」,所以人稱他「高毬」,後來才改成「俅」字,起初因為帶壞了一個阿舍「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阿舍的父親告到開封府,打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只好投奔淮西開賭坊的柳世權;在柳家吃了三年閒飯,逢得大赦(機運一),得柳世權一封信、一些盤纏,回到開封投奔開生藥鋪的董將仕;董將仕將高俅推薦給小蘇學士(蘇轍),小蘇學士哪會收這麼個人?只留他過了一夜,就送去小王都太尉府上(機運二);這小王都太尉正是駙馬王晉卿,是個「喜愛風流」的人物,和小舅子端王趙佶氣味相投,而高俅那天剛好被派去端王府送禮(機運三);端王府的院公對高俅說「殿下在庭心裡和小黃門踼氣毬,你自過去」(機運四);高俅原本只有站在從人背後看球的份,那曉得「那個氣毬騰地起來,端王接個不著,向人叢裡直滾到高俅身邊」(機運五)。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唾棄藍綠」已是台灣「第一大黨」,這點殆無疑問,因為還沒聽到有任何持否定意見者。可是總會引出一個問題:「那誰能取代藍綠?」對此我沒有答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收拾爛攤子永遠不會是檯面上的角色。所以,當前檯面上說得出名字的,大概都不被看好,至少沒有共識。 

常聽到的下一個問題是:「第三黨現在有沒有空間?」我對此的答案是:當然有,而且空間大得不得了,問題在於人-包括領導人與具有戰略思考的人,當然,這二種人可以是同一人,但這位領導人兼戰略家仍必須能夠大量起用人才。

史學家趙翼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為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堪稱最清楚的析論。易言之,那時候剛好有三組具備前述條件的團隊,於是成鼎足之勢。 楚漢相爭時,劉邦與項羽對峙。劉邦派韓信東征,韓信勢如破竹,平魏、平趙、收燕、平齊,將現在河南、河北、山東都打下來了。於是有一位齊地策士蒯徹游說他「獨立於楚漢之外,成鼎足之勢。」

 若單純以地盤大小或兵力多寡來看,這個三分天下的戰略是合理的。然而,劉邦與項羽能夠對峙不下,其實就是因為劉邦能用眾力,才抵擋住項羽的英勇善戰。而韓信最終未能接受蒯徹的建議,原因也在劉邦具備收攬豪傑之心的特質。逆思考一下:如果當時韓信採納了蒯徹的建議,也只能形成短暫的鼎足之勢,因為韓信雖然是領袖人物,卻未必是識人、用人之主,這個鼎足之勢難以維持很久。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怕「被併吞」,因此反對「一個中國」;很多人擔心「一個中國」的內容是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國、是不講「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中國,因而排斥「一個中國」。而「中國前途由兩岸決定」的思考,則是跳脫台灣,直指中國。且莫說「台灣憑什麼決定中國前途」,要先想,一旦中國前途是由「全體中國人民決定」時,台灣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特質,必然對大陸人民具有吸引力,於是就有了影響力。

 

易言之,我們的戰略思考是進取式的,還是保守式的?一念之間,將決定台灣的心情是鬱結,還是開朗。

 

這令我想起2010年,站在嘉裕關上西望的情境。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備為什麼願意三顧茅廬?就因為徐庶大力推薦諸葛亮嗎

畢竟劉備還算是一號人物(雖然被曹操追擊,如喪家之犬),而諸葛亮只是一個山野間的農夫(「躬耕」於南陽,也就是自耕農身份)。

重要原因是徐庶說的:「(諸葛亮)自比管、樂。」也就是一心效法管仲與樂毅。

管仲原本是齊桓公的仇人: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逐君位時,管仲暗箭傷人,行刺小白,卻只射中了小白的帶鉤。後來公子小白成了齊桓公,鮑叔牙對齊桓公說:「國君如果只想搞定齊國就好,那麼,現在這些臣子就夠了。如果國君想要稱霸諸侯,那就得重用管仲。」於是,齊桓公用管仲為上卿(宰相),齊國大治,國富兵強,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樂毅呢?戰國時,燕國被齊國滅亡,之後燕昭王復國。他在易水畔建了一座黃金台,宣布:「天下英雄想要分黃金的,就到燕國來。」樂毅就是前來燕國的豪傑之一,後來樂毅率領燕軍攻進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幾乎滅了齊國。(之後是田單復國的故事,此處不贅)

也就是說,劉備想要做齊桓公(稱霸諸侯)、燕昭王(反攻稱雄),而諸葛亮正對了他的目標,所以才願意「三顧茅廬」。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應邀去南部一所大學演講,主題是三國人物,其中一個子題是「你沒讀到的諸葛亮」。回程在高鐵上想到,另外有兩個故事其實也是一般人讀「三國」時,沒有讀到的。明確一點說,應該是「讀了,但是不可能去想到的」,易言之,需要用上「橫逆」推理,才「讀得到」。

 

一個故事是「許劭評曹操」。許劭是東漢末年一位「品人專家」,他跟堂兄弟許靖二人,每個月初一開講,品評當世人物,稱為「月旦評」(「旦」就是第一天,如一年的第一天是元旦,每個月初一是月旦)。經他評論之後,若是正面評價,往往身價百倍。

 

曹操的父親曹嵩官居太尉(三公之一),他也算得上是權貴子弟了。然而,曹嵩是中常侍(大太監)曹騰的養子,而且是因為這一層關係,才買到太尉的官位(東漢末年,官位是公開用錢買的,而三公等高官必須有極高層關係才買得到)。就因為這樣,曹操雖然是青年才俊又是權貴子弟,卻仍為高門世家的「士族」所鄙視。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克蘭的情勢發展,似乎有將這個世界拉回冷戰時期的可能。而一旦冷戰再現,「全球單一市場」的趨勢將陡然剎車,對台灣的影響可就大了。所以,別以為烏克蘭距離台灣很遠,它可能比你想像中近很多。

 

 五胡亂華,東晉元帝司馬睿在南方踐祚。太子司馬紹年僅數歲,一次坐在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詢問關中的情況,為之潸然落淚。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波學潮衝擊很大,可是太多人只從一個面相思考:綠營暗中主導、反馬恐中、…,於是只能得到簡單且不能切中問題的結論。但這麼大的能量發出來是事實,執政黨張皇失措是事實,民進黨被邊緣化是事實,工商界乃至勞工團體加起來也勸不回是事實。這股能量哪裡來?年輕人有怨氣、對時局不滿、對未來焦慮,對,這股能量夠大,但卻是「位能」(potential energy),將這些分散在各個點的位能連結起來,並激發而為動能(kinetic energy)的,是網路。更明確一點說,是數位傳播與數位通訊。且正由於國民黨、民進黨,乃至所有既得利益(estabished),包括電子業巨擘在內,其實都不具數位傳播的思考,因而無以應付。

 

戰國時,趙國稱王第一位君主趙武靈王(趙雍),在戰國諸雄當中,最後一位稱王。在「五國相王」(323BC,五國是魏、韓、趙、燕、中山)會後,趙雍說:「沒那個實質,豈敢有那個名?」下令國人稱他「君」,而不稱「王」。

 

趙雍說那句話,不是謙虛、退讓,而是自勵。之後,他北略中山國、西略胡地,甚至計畫從雲中、九原(今山西北部)向南襲擊秦國。為此,他假扮使者去見秦昭王,秦昭王事後覺得那個使節相貌不凡,派兵追他,而趙雍已經出國。之後他讓位給兒子趙何,才稱王。他自稱「主父」,仍領兵四處征伐,死後才諡「王」。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王莽時期的變民當中,聲勢最大的一支是「赤眉」。

 

 變民其實都是想等待時機好轉,再回家種田,可是卻一步步被逼上絕路。青州、徐州(古齊地,今山東一帶)的赤眉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又名〈下江陵〉,是詩仙李白很有名的一首詩,連小朋友都能琅琅上口(小朋友唸「下江陵」http://www.youtube.com/watch?v=3syZ8sr4ppA),甚至還譜成了歌曲(黃自),還有南管音樂(南管「下江陵」在金門翟山坑道演出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韓信

韓信原本在楚軍陣營,改投奔劉邦。

劉邦被項羽「排擠」,率部前往漢中,行至南鄭,很多將領不想走那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中途逃跑了好幾十人。韓信心想:「夏侯嬰、蕭何都已經向漢王推過我,可是漢王卻不重用我,看來留在漢軍發展就到此為止了。」於是也脫隊逃亡。

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向漢王劉邦報備,親自追趕。

當劉邦聽到報告「丞相蕭何逃亡」,大為生氣,情緒沮喪,如失左右手。過了一、二天,蕭何來見漢王。劉邦既怒又喜,罵說:「你為什麼逃亡?」

蕭何說:「我哪敢逃亡,我是去追回逃亡者。」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楚成王想要立太子,心目中的人選是兒子商臣。徵詢令尹(楚國宰相職稱)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國君年紀還不大,指定繼承人並不急,而且國君內寵很多,將來如果更換儲君,必定生亂。同時,商臣『蠭目豺聲』(眼睛像蜜蜂般突出,聲音似豺狼般刺耳),相學認為這種人會做出殘忍的事情,不宜立為太子。」

楚成王沒採納子上的意見,仍然立商臣為太子。可是後來又想要罷黜商臣,立弟弟羋職為太子。

商臣聽到風聲,卻無法求證。就問他的師傅潘崇:「怎樣才能求得實情?」

潘崇教他一招:「你宴請國君的寵姬(一說是成王之妹)江羋,席間故意激怒她。」

商臣照著老師的指點做了,江羋被激怒,說出:「活該大王要廢掉你。」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劉秀消滅王郎、收降銅馬之後,依當時態勢看來,勢必與東方的赤眉有所衝突。可是赤眉內部,此時卻出現了變化。

  赤眉軍首領樊崇不是一號大格局人物,之前他有意投效玄漢,由於更始帝劉玄格局也不大,因此逃回齊地。如今為了部眾太多而煩惱,因此將部眾分成兩支,自己帶領一支,徐宣、謝祿、楊音率領另一支。赤眉軍雖然對上官兵屢戰屢勝,但由於缺乏中心思想,沒有共同目標,且成員基本上都是農民,對於重複不停的戰鬥,與刀頭舐血的日子感到厭倦,軍中瀰漫嚴重的思鄉病,日夜愁泣,想要回到東方。

  樊崇與其他頭領商議,認為一旦回到東方,軍隊肯定一哄而散,各自回鄉,那樣大夥都將身陷險境,不如向西攻向長安。

  大軍有了目標,反而心意一致,兩路大軍分別穿過武關、陸渾關攻向長安。

  更始帝劉玄下令王匡(新市兵)、成丹(下江兵)駐防河東,抗威將軍劉均駐防弘農,堵截赤眉。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儒家二千多年來「言必稱堯舜」,堯舜為什麼成為賢君的代稱?

 

秦始皇統一天下,功業空前。有一次他問群臣:「我已經超過五帝的功蹟,誰可以接替我治天下?」有一位官員名叫鮑的令之回答說:「堯舜禪讓天下,不是陛下做得到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商鞅變法分為二個階段,他在完成第一階段變法規劃,尚未頒布命令之前,做了一個「第0階段」的動作:

  商鞅在咸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大木頭,宣布「有誰將這根木頭移到北門,賞十金」。(「金」的單位不明確,可能是「斤」,也可能是「鎰」。「金」也可能指黃銅)

  咸陽人民對這道命令,抱持懷疑態度,沒有人敢去碰那根大木頭。

  商鞅提高賞金:誰能將大木移至北門,賞五十金。於是,有一位仁兄懷著姑妄試之的心情,將那根大木頭由南門移到了北門。咸陽人民群聚圍觀,看會有什麼結果。

  結果,商鞅賞了那人五十金。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哀帝不愛女生,寵愛一名男生董賢,封他為駙馬都尉、侍中。駙馬都尉是騎馬隨行,侍中是宮中隨侍,換句話說,董賢出入相隨,皇帝的賞賜更不計其數。依照專制體制(不論古今)的規則,最接近皇帝(獨裁者)的那個人,就是權力「一人之下」的那個人,於是董賢自然成為朝廷百官巴結對象。

  有一次,哀帝與董賢同床睡午覺。哀帝想起床了,董賢尚未醒。偏偏董賢的身子壓到了哀帝的衣袖,若用力拉出衣袖,可能會弄醒他。哀帝不願打擾董賢好睡,就用剪刀剪斷了龍袍的袖子,輕手輕腳獨自起床。這就是同性戀代詞「斷袖之癖」的典故。

  漢哀帝專情於董賢,但董賢卻並非單純同性戀,他家裡還有老婆。但哀帝非但不介意,還下令董賢的妻子住進宮中,與董賢同住一處。董賢的妻子有個妹妹,哀帝又將他召入宮中,立為昭儀,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后,這個四角關係還真有點複雜。總之,董賢與老婆、小姨子每天從早到晚,包圍了漢哀帝。

  這種情形,對西漢的儒家大夫而言,當然不以為然,可是又沒有什麼古例可以諫諍──西漢的儒家學者非常崇古,開口閉口「三代」。問題在於,之前的歷史上,因寵愛姬妾而亡國的例子很多,卻沒有同性戀的!

  尚書僕射鄭崇看不過去了,上書直言諫諍(所謂直諫,就是沒有引用經典上的故事,直指皇帝不可以喜好「男色」)。漢哀帝看了很火大,可是又不好直接說「我就是不愛女生愛男生,怎麼樣!」,只能在其他事情上面對鄭崇找碴。尚書令(僕射的上司)趙昌揣摩上意,出面檢舉:「鄭崇與他的家屬往來密切,懷疑有不可告人的勾當,請准予查辦。」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造成庚戌之變,是明朝內外兩名軍事首長「聯手」造成。內就是兵部尚書丁汝夔,外則是宣大總兵(防區為今河北宣化至山西大同)仇鸞。

 

最初是仇鸞重賂俺答,請求勿攻大同,移攻他處。俺答遂引兵東去,自古北口入犯,長驅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然後才是丁汝夔防守北京城那場鬧劇(請見公孫策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guonsunce)。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東坡跟佛印的故事流傳甚廣,但是大多數無可考證。以粉絲頁上講的那一則「我口出佛,爾口出屎」,就有「騎馬」與「泛舟」二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蘇小妹的版本。

蘇東坡非常詼諧,寫了一本諷刺寓言集《艾子雜說》,更喜歡開別人玩笑,總是口上站人便宜。而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卻多半是佛印修理蘇東坡,這裡摘錄二則:

東坡對佛印說:「古人常以僧對鳥,譬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譬如『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

佛印接口道:「今日老僧卻與相公對!」

蘇東坡說的「對」,是「比擬」的意思。佛印則用「面相對」的意思修理回去,反應夠快的。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田氏齊國成為戰國七雄,奠基於齊威王、宣王父子。齊威王最小的兒子田嬰在威王時代就受到重用,封靖郭君,封地在薛。

  靖郭君有意在薛築城,他的賓客多半不贊成,紛紛發言諫阻。靖郭君覺得很煩,命令接待人員不予通報。

  有一位仁兄請求:「我只講三個字就好,講完就走,多說一個字,大人就烹了我!」

  靖郭君為之好奇,接見了他。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晉時,王導任宰相、王敦任大將軍,兄弟倆掌握政治」軍事大權。

後來,王敦起兵叛亂,王導畏罪,帶著宗族二十多人,每天到宮門外待罪。有一次看到周顗正要進宮,王導跪在地上呼喚周顗:「伯仁,我王家百口就在你手中了。」周顗頭也不回,直入宮中,見到晉元帝,力陳王導忠誠,文帝接受周顗所言,不殺王導。周顗愛喝酒,那一天在宮中喝醉了才出宮,王導等人還跪在那裡,又呼喚周顗,周顗仍不理會。回到家,又再上表陳述王導無罪。可是王導不知道,心中始終怒恨周顗。

   王敦政變成功,大權在握後,開始秋後算帳。由於周顗聲望很高,王敦有所顧忌,乃徵詢王導意見。王敦三問王導,王導都不回答(不為周顗說情),於是王敦殺了周顗。

王導後來整理宮中舊檔案,發現周顗當初上表營救自己的文件,拿在手中流眼淚,說:「我雖然沒有殺伯仁,伯仁卻為了我而死。九泉之下對不起這位好朋友啊!」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蕭何追韓信

 

韓信在項梁起兵時,加入了項家軍。項梁兵敗身死,他繼續追隨項羽,擔任郎中,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沒有採納。

 

公孫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